当前位置: 基希讷乌 >> 基希讷乌机票 >> 青春作伴好还乡苏联战俘归国之路
二战中苏联被俘人员的命运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然而研究这个问题的相关历史文献和著作并不多。在苏联国内,处理被俘人员问题的相关材料直到80年代末都是禁区,由此也导致很多不实说法流传甚广,比较著名的就是所谓斯大林说过的那句话“苏联没有战俘,只有叛徒”。实事求是的说,在战争中尤其是战争初期,苏联对战俘及其家属的待遇较为严苛。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历史上一段时期内对被俘人员的待遇也不够公正,使得很多朋友推此即彼,想当然的认为二战结束后归国的苏联战俘往往命运十分悲惨。时至今日,历史学者终于可以接触到相关的文件,苏联归国战俘问题的真相才渐渐浮出水面。苏联公民的遣返及其回国以后的命运是个很复杂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本文的重点主要是介绍从德国及其他国家遣返的苏联公民的情况、遣返人员的数量及其组成,以及他们接受的审查、甄别和未来的命运。
年10月,苏联政府成立了直属人民委员会的遣返苏联公民事务部,专门负责境外苏联公民的遣返工作。该部由时任总干部部部长的菲利普伊万诺维奇戈利科夫上将兼任事务部部长,同时在20个国家设立了代表处。此外,曾经参与这一事务的单位还包括人民委员会、内务人民委员部审查甄别部、劳改营管理总局(即古拉格)、特别部、特别移民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第9局等。根据戈利科夫的报告,在年战争结束之际,大约有万公民在苏联境外,大多数是所谓“东方劳工”,也就是被裹挟到德国及其他国家的强制劳工。此外还有万战俘,包括在德国武装部队和警察部队服役的战俘。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通敌者,他们与德国军队以及各种各样的战俘(通常是这些人的家属)一起撤退。
戈利科夫将军根据遣返苏联公民事务部的文件可以得出结论,年秋季,英美方面透露的各种报道和信息显示,大多数苏联战俘对苏联官方抱有敌意,不愿意回到苏联,然而这样的结论其实很可疑。因为有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多数苏军战俘并不是出身于资产阶级、地主和富农,而是工人和农民,因此他们对苏联官方并没有很严重的敌意。苏联方面根据各种情报渠道汇总后得到的信息是,大部分苏联战俘和被裹挟的平民都想返回家园。
比如红军情报总局局长伊万诺维奇·伊利乔夫在年10月26日给戈利科夫的报告中提到“在(伦敦郊区)的坎普顿公园,负责审问德军战俘中苏联人的英国军官中,有一位菲利普森上尉,这个所谓的菲利普森实际上是俄罗斯白卫军军官,真名是索拉滕科夫(Soldatekov)。为了获得苏军的相关情报,索拉滕科夫对大批苏联战俘进行了讯问,而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苏联战俘都想返回苏联,对当局并不抱有敌意,当然他们仍然担心回国之后可能受到调查。”——在这封信中讨论的是英军所俘虏的为德军服役的苏联战俘。而其中提到的坎普顿公园是英国的联合审讯中心(CombinedServicesDetailedInterrogationCentre(C.S.D.I.C.))多个战俘审讯地点之一,这个中心主要负责对轴心国战俘进行审问和甄别,从而获取情报。
实际上,在轴心国控制下的苏联公民中,真正的通敌者并不多,大多数苏联公民都被关押在集中营、战俘营、劳动营、惩戒营里,尽管他们受到了戈培尔、弗拉索夫及其走卒的反复拉拢,但是德国人的宣传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大多数苏联战俘并没有像德国人所希望的那样,被激发出对布尔什维克及英美等国的仇恨。在这些人中间,红军和英美军队取得胜利的消息往往能引发正面情绪,他们当然担心可能会被遣返回到苏联,这些战俘会想办法打听苏联政府对那些在国外生活过和被俘者的态度。不过最主要的是,苏联战俘所担忧的问题与很多人所想象的不同,西方观点往往认为苏联战俘不愿意回国,害怕不能留在西方。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苏联战俘正是了解苏联对“外国人”和被俘者的消极态度,担心苏联政府不允许他们回国。
被德军裹挟的苏联平民在白俄罗斯被解放的苏联公民比如苏联贸易代表团A·西尼亚克和M·帕希宁在年9月19日给苏联驻英国贸易代表P·I·索洛维约夫的报告中提到:“年9月13日至17日,我们在法国出差时目睹凡尔登附近的公路上有大批难民,他们都是在不同时期被德国人裹挟的苏联公民。人群中有男人、妇女、儿童和老人,景象极其凄惨,大多数人都衣衫褴褛,很多人赤着脚,头上戴着便帽乃至法国式高筒帽。这些人大多数根本不懂法语,是不久前被德国人押解过来的奴工,他们一无所有。我们和其中一些人攀谈,他们说这些人的目的地是凡尔登的某个中转营,据信这个营地是美国人组建的,最终要将其中的苏联公民遣返回国......然而在这个营地或者前往营地的路上并无任何苏联政府的代表在场......有鉴于此,美国军队的官兵以及法国人,经常会向我们提问,问我们打算怎么处理这些人,为什么这里没有我们的代表等等。而那些饱经折磨的难民,在得知我们是俄罗斯人之后,眼中饱含着泪水问我们‘你们是来接我们回家的吗?’”
在那段战火炽烈的日子里,那些摆脱了法西斯魔爪重获自由的苏联公民,一边在过境集中营里等待回国,一边不遗余力的为祖国慷慨解囊。这些等待遣返回国的苏联公民自发的掀起了大规模捐款运动,苏联国防基金会收到了他们捐赠的现金和贵重物品。仅在年1月到3月,苏联国防基金会就收到了来自意大利“圣安德鲁”中转营的苏联公民捐献的价值20.6万里拉的款项。在法国,苏联国防基金会收到了苏联离散公民的自发捐款达法郎。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苏联官方以斯大林的名义向转运苏联战俘的全体盟国官兵发了一封公开信:“一旦有被解放的公民踏上回家的路,我们的军事技能、战斗和战术经验会每天、每个小时的增涨。我们竭尽所能,让所有训练有素、精通武器装备使用的红军士兵返回家园,尽快向该死的希特勒讨还我们所遭受的苦难,这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
在法国境内的苏联公民中转营在法国境内的苏联公民中转营在法国境内的苏联公民中转营流散在各国的苏联战俘及公民担忧无法回国其实是杞人忧天,尽管有一部分人表达了希望留在西方国家的意愿,但是苏联最高领导层向盟国表达的态度非常强硬,就是所有公民必须无一例外全部强制性遣返回国。年2月11日,苏美英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一致,签订一项对各国战俘及平民进行保护、赈济和遣返的全面协议,三国政府保证,只要不影响作战,将尽一切努力,尽快遣返全部战俘和平民。接下来,苏联分别和美国、英国、比利时和法国都签署了遣返苏联公民的协议,规定年9月17日之前在苏联领土内居住的公民都会被无条件遣返,而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战俘(也就是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及摩尔多瓦)以及年以前离开苏联国境的移民将不会被遣返。在遣返之前,所有苏联公民将被暂时安置在专门营地中,并且允许苏联政府派遣代表,在营地内基于苏联法律组建各种团体和组织。
比如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代表团就曾经当面指出,在意大利的切尔金纳基卡市一带由英军控制的五号战俘营,英国人本来宣称营中关押的苏联战俘有人,但苏联代表在那里发现,这里居然有1万名乌克兰人,英军将其编为1个师,各级军官均为曾经在德军中担任军官的彼得留拉分子。在苏联代表团抵达之后,战俘中当即有人表示希望马上返回苏联。而丘吉尔给出的解释是,这些战俘虽然是乌克兰人,但是居住在年苏波边境的波兰一侧,并非是苏联公民。不过他仍然表示“我们还准备交出其它愿意回国的人。”
盟国和苏联之所以能够达成协议,也是出自各自的考量。对于苏联来说,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讲,将这些公民遣送回国,首先是政治上的目的,避免他们为境外反苏势力所利用,其次是经济上的目的,满目疮痍的苏联需要这几百万劳动力。而对于盟军来说,一方面盟国方面的公众舆论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aoqiongq.com/jxnwjp/18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