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希讷乌 >> 基希讷乌地图 >> 35年前的那座城市那座工厂和那场灾难
35年前的今天,年4月26日,前苏联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爆炸。两天后,距离爆炸地点最近的大城市——普里皮亚季开始撤离。35年后,普里皮亚季这座城市依然还在,但是大自然接管了这里的一切。
灾难前的普里皮亚季
普里皮亚季创建于年,原用作安置兴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建筑工人及工作人员。它作为当时苏联的模范市镇,原有约5万居民,并且在由建造至核事故前,该镇人口每年都增加1,人。普医院、3家诊所、21所学校、3个文化中心、10个体育馆、10个射击场、3个室内游泳馆、35个体育场、25家商场和店铺、27个小餐馆、一个公园和一个火车站。
这曾是一个住满年轻人的年轻城市。连首都基辅的人,都经常跑到这里来,购买基辅没有的时髦货——这里是前苏联能买到香奈儿五号香水的寥寥几个地方之一。
当地时间年4月26日凌晨1点半左右,不远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四号反应堆的顶棚被炸飞,大量放射性物质飞入空中。据说,当时普里皮亚季市里一些没有入眠的“夜猫子”都跑到了楼顶观看核电站方向“五彩斑斓”的天空,而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暴露在了致命的辐射之下。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科学家预测,只需短短四天,这里的居民就会吸收足够致命的辐射量。于是,在事故发生36小时后,辆大巴开入城市,居民们被告知在2小时内打包离开。官方没有公布真相,很多居民以为自己两三天后就能回来。
许多居民后来回忆说,人人都很匆忙,但没有人害怕。官方让他们带上一点食物、置换衣物和身份文件。如果有人带了辐射计量器,会被没收。
“载满人的大巴,排成长队驶离城市,就像巨大的甲虫,一公里一公里地缓慢行进。堵车堵死了。只有经历过二战的人才能想象出类似景象,”一位居民事后回忆说。
大巴排出了长达公里的长队。撤离全部人口,花了三个半小时。城市一下就空空如也——她将永远空置。"Припять”原本是乌克兰的一条河流,普里皮亚季城市就建造在这条河流的旁边,切尔诺贝核爆之前的小城河边的人们,"普里皮亚季"是Припять的音译。
普里皮亚季城市的纪念碑,纪念该城市在建造,在核泄漏之前,一对结婚的新人在纪念碑前拍照。
当年普里皮亚季宣传片里的游泳池
如今的普里皮亚季已经被废弃35年,就像是一个纪录前苏联时代末期的博物馆。
在谷歌地图上我们还能够找到普里皮亚季市,只是这里已经被大自然所接管
文化宫的室内篮球场,在年代就用上了木地板。
钢琴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稀罕物,但在“鬼城”却经常能看到,在音乐学校的阶梯教室舞台上,在很多人的家里……如今在这里,各式曾经是高价宝贝的钢琴,倒塌一地,蒙满灰尘。琴键已坏,但如果拨动琴弦,音乐仍能流淌。在这万籁俱寂的城里,钢琴声显得尤为诡异。
曾经的超市。一个在80年代就使用塑料袋和购物车的超市,在西方也许并不算罕见,但在前苏联,则令人惊叹。
从谷歌地图上你还能够找到一座游乐场,但是他却没有等到开放的那一天
这个游乐场本来计划在年5月1日正式开放(“五一”在前苏联是盛大节日),但4月26日就发生了核事故。4月27日,公园特地开放了几个小时,主要是为了安抚城里的居民——数小时后,他们就接到了撤离的通知。如今,这座黄色的摩天轮,成为各种“鬼城”照片中最著名的标志。
游乐场曾出现在普里皮亚季的宣传片里
如今破败不堪
卫星图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前苏联基辅市北公里的地方,是前苏联年开始修建,年启动的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台机组。
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动力站开始按计划进行定期维修。然而由于连续的操作失误,4号站反应堆状态十分不稳定。年4月26日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来说是悲剧开始的日子。凌晨1点23分,两声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随着爆炸声,一条30多米高的火柱掀开了反应堆的外壳,冲向天空。反应堆的防护结构和各种设备整个被掀起,高达℃的烈焰吞噬着机房,熔化了粗大的钢架。携带着高放射性物质的水蒸气和尘埃随着浓烟升腾、弥漫,遮天蔽日。
虽然事故发生6分钟后消防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但强烈的热辐射使人难以靠近,只能靠直升飞机从空中向下投放含铅和硼的沙袋,以封住反应堆,阻止放射性物质的外泄。
参与过事故救援的车辆及飞机因为遭受了强烈的辐射被遗弃,被称为汽车坟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爆炸时泄漏的核燃料浓度高达60%,且直至事故发生10昼夜后反应堆被封存,放射性元素一直超量释放。事故发生3天后,附近的居民才被匆匆撤走,但这3天的时间已使很多人饱受了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在这场事故中当场死亡2人(其实关于当时现场的伤亡人数有着很多种说法,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至年,已有多人死于这次事故的核污染。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5万人。
卫星图上看到的发生事故的四号反应堆
由原子炉熔毁而漏出的辐射尘飘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过欧洲的部分地区,包括土耳其、希腊、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立陶宛、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德国、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包含科西嘉)和英国。
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千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不仅如此,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霾中。临近国家检测到超常的放射性尘埃,致使粮食、蔬菜、奶制品的生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更是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
前苏联政府为了阻止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放射性核污染,用混凝土做成封闭设施,被称为“石棺”。在年,核电站西面外墙在遭受长年自然侵蚀后,开始倒塌,工作人员只能利用支架支撑。石棺“寿命”只剩下5年,而辐射至今仍在泄漏,乌克兰政府不得不集资兴建新的保护罩。目前新的石棺正在建造中。
如今,切尔诺贝利事故已经过去了整整35年。但是,这场核事故所带来的灾难却依然没有停止。单就当地高出其他地方的新生儿畸形的比例等等不说,光是隔离区内的辐射量在35年后还是高得惊人,而发生事故的四号反应堆依然是个随时可能带来危险的不定时炸弹。
35年来,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了一个反对核电站的代名词。关于切尔诺贝利的故事时不时的被人提及,只是故事里充满了恐怖,也多了很多的“油和醋”。切尔诺贝利带给我们的教训到底应该是什么?
第一,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35年前切尔诺贝利发生了严重的核爆炸,我们就完全放弃对核能的利用。应该说,35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人类对那场灾难刻骨铭心的教训,大家对于核安全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而在科技的带动下,核能的安全度可靠度也越来越高。更为重要的是,人类总是要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能因为害怕而停止。
第二,要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责任心放在第一。就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言,其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35年前的那个晚上,工人在进行检修的时候做出一系列违反操作流程的动作,而对核事故发生前一系列的安全警示置若罔闻,最终酿成了灾难。海恩法则指出:当一个企业有起隐患或违章,必然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另外还有一起重伤、死亡或重大事故。因此,如果没有了责任心,任何的安全保障都会形同虚设。而这不止对于核能利用而言,对于所有工作都一样。
第三,每一个人都应该多学一些安全知识,这在关键的时候能够救命。在普里皮亚季的故事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事故发生的那个夜里,竟然有很多人跑到楼顶去看发电厂因为爆炸而抛射到空中的放射性物质呈现出的五彩斑斓的颜色。对于一个在核电站周边生活的人竟然对于此没有任何的安全意识,居然没有意识到风险。其实不止是在核电站旁边生活的人,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足够的安全意识,因为你随时可能遇到诸如火灾、地震等等方面的天灾人祸。
第四,把应急预案做得更细,把撤离路线想得更细。35年前,当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严重爆炸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前苏联政府在处理事故的时候毫无章法,直到30多小时后才开始撤离普里皮亚季的居民。而面对安全事故,其实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因为任何安全都不会是绝对安全,我们可以寄希望应急预案一次都用不上,但是却不能没有。
第五,处理核污染物质要慎之又慎。虽然已过35年,但是切尔诺贝利方圆30公里的范围内依然无人居住,而且核辐射依然超标,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依然在泄露。切尔诺贝利再次用事实警示我们,核辐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些核物质的半衰期长达几百甚至上千年,而他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巨大。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5年后,日本福岛核电站因为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海啸造成核泄露,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第7级核事故。而不久前,日本决定要将核废水排进太平洋。看看切尔诺贝利35年后依然存在的情况,人类应该明白这样做的危险性。
小向童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