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讷乌

ldquo二战rdquo前后,斯

发布时间:2021/4/23 23:15:17   点击数:
生姜擦白癜风有效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521/4626931.html

“二战”前后,斯大林的苏联布局

探讨政治场域的逻辑,最值得观察的莫过于大国博弈了。

而谈到大国博弈,研读苏联这个巨无霸存在的岁月就很必要了。

进而,谈到苏联,斯大林这个人又是一个关键角色。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笔者以斯大林及其苏联的作为为核心蓝本对政治逻辑的粗浅分析;

第二部分为笔者学习材料部分,差不多就是个附录,主要是对苏联的诞生、发展及相关核心历史人物及其事件按时间线进行完整梳理。

若嫌文章太长,可忽略附录即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二战(年9月1日-年9月2日)之前的苏联,人口多、地盘大,但在西方列强面前,属于战五渣。为啥这么说?首先,在“一战”(年7月28日-年11月11日)中,被德国打败,让苏联体验割地赔款的屈辱;

当时的波兰,虽刚建国,国力也不怎么样,却差点打到莫斯科,并让苏联体验割地赔款的屈辱;

甚至连"一战"后刚建国的芬兰、罗马尼亚这种弹丸小国,也都让苏联体验割地赔款的屈辱。

为啥当时的苏联如此不堪一击?

因为,它当时只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农业国,而其所有对手---它面对的西部方向的强敌都是工业国。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帮助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挺过了国内战争的危机。

但此时的俄国已因多年的战争而民穷财尽,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年的20%,年至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万人至万人饿死。

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重大威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时期再也无法推行,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参与叛乱。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废除了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尽管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它终究给国家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

年列宁逝世,随即斯大林上台。

列宁时代的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依然还是一个国力孱弱的农业国。

周围被一群强悍的敌对势力重重包围,新生不久的苏联与西方必再一战。而除了拥有广袤的苦寒之地作为战略纵深以外,苏联再无任何依凭!

给斯大林准备的时间不多了。

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斯大林是如何在有限的战争准备期彻底改变苏联的呢?

时间紧,任务重,斯大林采取了非常激进的做法强势推进自己的目标实现。

首先,强力控制资源,以用来向西方国家购买生产线,发动广大农民加入工业化进程,全面发展工业化。否则,以一个农业国去跟工业化的西方列强对砍,那不是对砍,那简直就只能是深陷被屠杀的可悲处境。

同时,大清洗那些连芬兰、波兰都打不过的旧将领们,树立权威并进行舆论管制,否则,当希特勒强势来犯,这些将领们大都会变成高呼“Sir,thisway!”的带路党。

诚然,大量的军官被清洗,苏联军队的战斗力会迅速下滑,但未来几年,会有大量的优秀将领填充其中。如果不搞清洗,虽然短期内能够维持住苏联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国家凝聚力”会非常地差,没有强悍的凝聚力,何以迎接未来西方工业帝国的强悍冲撞?

具体地,在经济上---

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重点发展重工业。

该代表大会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实质就是剥削农民,为工业发展积累原始资本。

年起通过实施三个“五年计划”,进行计划经济建设。

斯大林认识到,工业的进步必须在农业基础的发展上加以支持。

故此,斯大林将全国的农业发展纳入计划之中,通过把小农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庄以推动现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机械化生产及采用化肥;以及达至规模经济,共同享有土地、农产品及生产设备,而集体农场的生产目标由国家根据全国或地区需要加以规定。

于是,他推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年至年),主要目标:发展农业集体化。

紧接着,他推行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年至年),其主要目标则由农业转为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为煤、铁、钢等工业生产定下高额生产目标,及下令兴建发电站、矿井及油田,又改进运输设施。结果在短短数年间工业产量有大幅度提升。乌拉尔及西伯利亚地带则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以钢产量为例---

年的钢产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增加近三倍、比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仅次于美国,比英国和法国的产量总和高;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利用“西方世界因深陷经济危机而不得不大量出卖工业技术和成套设备以维持基本盘”这一天赐良机,斯大林用前两个“五年计划”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从年开始,斯大林推行了第三个五年计划,集中发展军事工业。

斯大林通过发展一些和军工业近似的民用工业,以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准备。

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仅次于德国,达50亿美元,已等同于英美两国武器生产额的总和,年更为列强之首。

五年计划成功令苏联迅速进行工业化,在年,钢、煤、石油、电力产量都达至新高(之后才因德军入侵而有所回落),苏联已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强工业国;而在东部兴建新的工业城市则有助西伯利亚及乌拉尔山地区的开发。

拥有无尽人力资源和广袤土地的苏联,正是因为斯大林抓住时机采取激进政策迅速推动之下,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

由此,在二战之前“几个士兵共用一条枪”的苏联,变成了二战后令全世界震惊的钢铁洪流。

年,当日本百万关东军在诺门坎对苏军发动突击,此时的苏联,凭借工业化带来的崭新实力狠狠教训了日本人,令其遭遇惨败,使得日军向西侵略的企图彻底落空,进而促使日军不得不放弃“北进政策”转而选择“南进政策”,进攻太平洋诸岛,偷袭珍珠港,最终导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灭。日本史学家称这场战争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

试想:

若苏联仍然是一个农业国,此次诺门坎之战必被日本人干翻,那么日本陆军在其军部里就有了压倒海军的充分话语权,执行北上计划与德国分进合击,而不是去珍珠港惹美国。

同样地,若苏联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年,当征服了欧洲大陆的希特勒,率领着他的钢铁洪流和一众仆从国突袭苏联,必将如入无人之境。

那么,人类历史必被重新改写。

附:第二部分苏联的诞生、发展

及相关核心历史人物及其事件

先比较简要但系统地了解一下斯大林这个人。

百度“斯大林”,头条是这样描述大国博弈场域这位猛人的: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年12月18日-年3月5日),格鲁吉亚人,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第比利斯省哥里市,毕业于第比利斯东正教中学,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期间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他发动“大清洗“运动,屠杀和流放反对派领导人及群众。“二战”中,他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法西斯轴心国。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

在被各方刻意洗脑过的地球人的印象里,斯大林简直被描述成了一个恶魔。

笔者窃以为,对一个曾在人精江湖叱咤风云的猛人,这种过于简单的是非道德判断,显得浅薄且偏颇。我们需要以一种尽量客观的平和心态来审视斯大林这个人。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维利,而“斯大林”这个姓氏是他成年后自己改的,意思是“钢铁”。

--早年斯大林--

斯大林出身寒微,其父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其母是农奴的女儿。

7岁那年得过天花,强健的体格帮他熬过那场大病,但脸上留下很深的麻子。

16岁(即年)时,斯大林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他成绩优秀并获得了奖学金。期间他接触到一些革命书籍,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上学时,他又得了败血症,左臂感染。病愈后,左臂略短,肌肉有些萎缩。托洛茨基说,后来斯大林左手总戴一只厚手套,即使在政治局会议上也是如此。

--青年斯大林--

20岁(即年8月)时,斯大林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年他21岁,因付不起学费,不得不放弃最终的考试,被学校开除。随后他供职于第比利斯的气象观测台,同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25岁的斯大林选择加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一边。不久,他组织罢工、发放传单,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抢劫银行、绑架、敲诈,为布尔什维克活动募集资金,成为高加索地区主要的革命活动者。

年夏,28岁的斯大林和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结婚,不久,生下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随后他带着妻子来到巴库,但其妻却因斑疹伤寒于年12月去世,这使斯大林在悲痛中渡过了几个月,最后他不得不将孩子交给了妻子的娘家抚养。在巴库,斯大林积极参与阿塞拜疆和波斯地区的革命活动。

年4月至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斯大林23岁入狱时的档案中记着:他身高大约1米62,左脚第二三个趾头联趾。

年,34岁的斯大林来到圣彼得堡,在列宁的指示下创办了《真理报》。

年3月,35岁的斯大林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为“钢铁的人”)这一笔名。不久他最后一次被捕。

--中年斯大林--

年,38岁的斯大林被沙俄政府强征入伍参加“一战”,却被医生检查出左臂有伤,于是他免于参与动员,被流放到阿钦斯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革命形势迅速趋于成熟。年俄国二月革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代表封建阶级的沙皇制度被推翻,俄罗斯帝国灭亡。

但此时,俄国处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39岁的斯大林被释放,于3月25日重返圣彼得堡,与加米涅夫、莫洛托夫等人继续从事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的编辑工作。他们曾一度对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俄国临时政府持支持态度,列宁紧急从国外回国,在4月召开的党内会议中,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积极进行宣传并多次领导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列宁主张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等人于是转变立场支持列宁。会议上斯大林被选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员。

同年发生七月流血事件,列宁因试图发动革命而被临时政府通缉,斯大林协助其逃往芬兰,为了避免扩大流血冲突,斯大林下令让被围困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投降。

俄罗斯十月革命

不久,列宁重返俄国,并在斯莫尔尼宫策划武装起事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成为了领导团体人民委员会的一员,9、10月革命形势完全成熟,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从11月6日夜到7日晨,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水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市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7日上午九时,占领通往冬宫临时政府所在地的要道。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会议在11月8日通过和公布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会议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选举成立了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11月7到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确立。年11月到年2到3月,首先从城市,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

总之,布尔什维克最终在十月革命中成功夺取了政权,随后斯大林被任命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

国内外反动势力对苏维埃政权的折腾与列宁、斯大林的应对

随后的年,苏俄内战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此处遭遇叛乱,而所有这些叛乱都得到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当时还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法立即派兵援助俄国国内反革命。而且帝国主义者起初认为苏维埃政权尚未巩固,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打垮。但是,两个敌对的联盟(协约国为一方,德意志同盟为另一方)都同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建立了密切联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给他们援助与配合。

以列宁为首的党和苏维埃政府组织了粉碎反苏维埃叛乱的斗争。斯大林(40岁)和列夫·托洛茨基等人入选了由列宁组建的五人主席团。为了使国家获得必要的和平喘息时机,苏维埃政府于年3月3日被迫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

除了内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还受到外国武装干涉。

年春,德国军队利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占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英、法、日、美等国则以防止德国入侵为借口,出兵占领了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高加索和里海以东的地区。

顿河哥萨克统领、哥萨克白卫军军长克拉斯诺夫和白军南俄军司令邓尼金在顿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发动叛乱。对苏维埃政权威胁最大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叛乱。这个军团由战俘组成,约5万人,于年5~6月在伏尔加河中游、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一带掀起叛乱。在捷克军团支持下,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分别建立“立宪会议成员委员会”和“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公开反对无产阶级政权。

共产党及其中央委员会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保卫苏维埃共和国开展了大量工作。

为了有效地指导国防工作,年3月4日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该委员会隶属于人民委员会,履行武装力量统帅部的职责。4月,成立了工农红军最高军事监察部。3月14日建立了屏障军北线防区,4月8日又抽调共和国西部边境的军队加入屏障军防区。屏障军防区由一名军事指挥员和两名政委领导。全国各地都在建立红军志愿兵部队。4月,列宁批准了按统一编制建立百万红军的计划。拟定了以军区为单位的军事行政区划。根据4月8日人民委员会的命令又成立了地方军事机构一乡、县、省、区域的军事委员部。4月22日开始实行劳动人民的普及军训,取消了指挥人员的选举制。此外还规定了军人“宣誓”。根据人民委员会的决定,陆军和海军大量吸收旧军队的军事专家参加工作。为了监督军事专家的工作,为了组织好军队的政治工作和官兵的教育工作,建立了军队政治委员制度,并成立了全俄政治委员局。

所有这些措施,对于在劳动人民义务兵役制基础上建立强大的正规化陆军和海军,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年5月,斯大林被派往察里津征粮,在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加强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期间,斯大林多次违抗时任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的决议,处决了很多红军中在沙皇时代任过职的军官以及“反革命分子”。为了强迫征粮,他还使用了焚烧村庄的手段,防止食物供应被强盗劫掠。最终红军在察里津战役中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和第一骑兵军的军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关系。为了纪念他的功勋,察里津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年改称伏尔加格勒)。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年9月2日宣布全国为军营,并成立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军事机关和各条战线。委员会主席是托洛茨基,总司令是瓦采季斯。

年11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国军事、政治和经济。

随即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为:

实行余粮收集制;

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具体地------

英勇的红军士兵面对国内反动势力的施压,苏俄开始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

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

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

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

全国实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政策的实质至今仍有争议,包括部分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在内一些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唯一目即为夺取国内革命的胜利。但另有观点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领导人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项尝试,并寄望于通过该政策实施使经济产量大幅攀升。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帮助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挺过了国内战争的危机。

年12月23日英法两国就各自军队将来在俄国领土上作战的地区问题签定了协定。协约国在策划武装干涉时,不仅打算把俄国革命镇压下去,而且还要肢解俄国,将俄国变为殖民地。摆在胜利了的无产阶级面前的任务是镇压反革命。

年初,41岁的斯大林被调回莫斯科,3月24日他与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结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线,期间他严厉地把红军的逃兵处决。

年波苏战争爆发。

任苏军西南方面军政委的斯大林希望夺取波兰城市利沃夫,然而此举却违背了列宁和托洛茨基主攻华沙的战略意图。他说服了第一骑兵军的谢苗·布琼尼和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一起行动,拒绝援助米哈伊尔·图哈切夫斯基的西北军,最后苏军在利沃夫和华沙的两场战役均以失败告终。归国后,斯大林的行为受到批评,他则辩护说问题在于中央的决策,而同时也主动辞去军职。在党内第九次会议中,托洛茨基更是公开地指责了斯大林。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鉴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的成功,在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该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被加强。

而此时的俄国已因多年的战争而民穷财尽,年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年的20%,年至年,彼得格勒失去的75%的人口,莫斯科减少了50%。7年的战争加之严重的干旱造成了巨大的灾荒,全俄约万人至万人饿死。

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重大威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时期再也无法推行,农民们普遍抗粮不交,粮食的征收不得不动用军队才能完成。农民与工人的罢工活动甚至矛头指向了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坦波夫的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参与叛乱。

苏维埃政权的出现政治危机震惊了革命的领导人列宁,他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

年11月,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

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农业方面

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工业方面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流通方面

年5月,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

也就是说,废除了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可以把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下列一系列措施:1、粮食税取代粮食征收制;2、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从而承认了市场机制;3、在国家保持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4、把大工业企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5、取消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动员,按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支付劳动报酬;6、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中自由发展,鼓励合作社,农村雇工和租佃合法化;7、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实行租让和租赁;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8、实行货币改革,取消苏维埃纸币,发行稳定的货币切尔文卢布。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尽管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它终究给国家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20年代初,美国企业家哈默和列宁之间建立的友谊就说明这一点。

年,阿曼德·哈默才23岁,可是他已成了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独一无二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原先是想帮助苏俄人民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量事实使他更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而震惊。他立刻用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了。他热情地邀请哈默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用英语同哈默交谈,对哈默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说到这里,列宁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一边翻着,一边说道:“瞧!这是你们人民作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高楼大厦,发明,发展机械来替代人的双手。”列宁又问哈默:“你在我国旅行过吗?”哈默说:“我刚在饥荒地区和乌拉尔区呆了一个月。”列宁听了,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忧郁,缓慢地说:“是的,饥荒,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工作,这种工作非常需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对不对?”哈默对列宁谈起了访问乌拉尔区的印象。他认为,俄国的物资和人力都很充足,许多工厂的状况比他预计的要好。列宁点点头:“不错,问题就在这里。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他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后来,老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工厂。尽管他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却对这笔生意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按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保证了外国商人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年冬天,列宁的健康情形恶化,右边身体瘫痪。当他住在乡间别墅疗养的时候,还通过他的德国医生给哈默捎去口信:“告诉年轻的哈默,我并没有忘记他,并祝他一切顺利。他要是有什么困难,叫他一定告诉我。”这个口信使哈默感动得几乎落泪。就在这年年初,哈默向列宁打电报,报告给他的石棉矿工人运粮食的火车被一名站长卡住,要勒索普特粮食,作为“过桥费”。在列宁过问下,运粮列车很快到达了目的地,那个站长被枪毙了。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年12月,在全国上下团结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制定了第一部宪法,44岁的斯大林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报告。他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年12月中旬,列宁再次中风,俄共中央全会责成斯大林负责监督执行医生为列宁规定的制度。

22日深夜,列宁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右臂右腿瘫痪,但头脑清楚,思维清晰,口授了给党的应届代表大会的信。

信中专门谈了他的战友或接班人的,一共谈及3组人---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既谈到他们的优点,也指出他们的缺点。

关于斯大林,信中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信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这以后的几天,列宁继续口授信件,议论了改革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工农检查院,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还谈到民族问题等等。

随着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

斯大林取得权力并领导建设

年1月24日,斯大林(46岁)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写下《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直言不讳的批评了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这促使该二人与斯大林联手,从而形成三人共同对抗托洛茨基的局面。他们发表文章称“托洛茨基主义”并非真正的列宁主义,斯大林还表示“党的任务就是要埋葬托洛茨基主义这一思潮”。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解除了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而之后不久,斯大林与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出现意见分歧:斯大林支持布哈林的意见,延续新经济政策,减少约束农民,并希望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而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形成“新反对派”,反对放大新经济政策并拥护世界革命的主张。

年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以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为首的新反对派,与斯大林(47岁)为首的主流派在公开对抗中落败。季诺维也夫于是重新联合托洛茨基,并和列宁遗孀克鲁普斯卡娅等人结成反对派联盟,共同和斯大林集团斗争。

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

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重点发展重工业。

年12月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人被先后开除出党。

该代表大会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年起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年布哈林“右倾投降主义集团”也被赶出政治局。

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经济政策的斯大林模式。

请注意,此时此刻,西方世界正在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比如美国大萧条。

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宪法规定:

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新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在经济方面,其特征是: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在政治方面,其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斯大林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随着斯大林地位的牢固确立和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由于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斯大林的一些错误观点和做法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年间,进行了错误的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大批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破坏了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

年,苏联肃反运动达到了高潮。

—年间审理的要案主要有:

以中央委员皮达可夫、拉狄克为首“反苏托洛茨基中心”;

以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反苏军事中心”;

以前政治局委员布哈林、李可夫为首的“右派—托派反苏联盟”。

这些案件的被告都以“人民公敌”的罪名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肃反运动使许多无辜者遭到逮捕和杀害,出现了大量冤、假、错案,它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给苏联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莫斯科大审判一共3次,它是~大清洗的高潮剧目,三次大审判的被告人数分别为16、17、21。除第二、三次各有3人获有期徒刑外,其余被告全部枪决。

当年著名的列宁遗嘱中提到了6位苏共领导人,最后除斯大林外,另外5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达可夫,全部在三次大审判中被处决(托洛茨基因流放海外缺席审判,但后被刺杀)。

此外,领导十月革命的第6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有2/3被枪决;

11大中央委员会的27人有20人被枪决;

15大政治局的7人,除斯大林外,6人被枪决或暗杀;

第1届苏维埃政府的15名成员中,除5人已去世外,除斯大林外的9人全部遭枪决。

大清洗中红军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有4万余人被清洗,其中1.5万人被枪决,包括了5名元帅中的3人、4名一级集团军级将领中的3人、12名二级集团军级将领的全部、67名军长中的60人、名师长中的人、名旅长中的人。

-年间,苏共一半的党员,约万人被逮捕。

斯大林对列宁时期的老布尔什维克的清洗,其实并非始自大清洗。早在~年的清党运动中,就有25万人被开除党籍。

大清洗冤死的不仅是无数苏联本国干部和群众,还有库恩·贝拉等侨居苏联的外国人,包括中国一大批在苏联工作、学习的干部和学生,以及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的许多工作人员,李正文、姚艮等被关押数年才获平反,吴先清等不幸遇难。

“二战”领袖斯大林

年6月,斯大林任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

年6月22日早上4时45分,希特勒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等国军队,发动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此之前,斯大林已经收到了来自一些苏联间谍和苏军将领的警告,但他认为纳粹德国不会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在彻底击败英国之前就进攻苏联,因此没有对同纳粹德国展开本土战争做充分的准备。

在确认德军的入侵后,斯大林担任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苏联通过扩大自己的版图,建立起一条“东方战线”。并于年7月3日发表演说,号召苏联人民不仅要消除本国面临的危险,还要帮助解放在德国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之下,同时因为大清洗带来的负面影响,苏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年8月斯大林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他拒绝采纳朱可夫的建议,下令红军死守基辅,结果导致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中被德军围歼,纳粹德军宣布歼灭苏军66万人,希特勒宣称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年11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逼近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坚决留在城里组织反击。

年11月7日,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阅兵式,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斯大林说道: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

斯大林在这次讲话中提及的俄罗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用意,是以俄罗斯民族主义来鼓舞苏军战斗。受阅的苏军部队随即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

在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将领的指挥下,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公里至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

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极大地鼓舞了苏联及全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的信心。

年,德军将战略重点放在南线。

年7月,德军向伏尔加河地区的重要城市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此役被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

年11月,斯大林参加了德黑兰会议,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等人会谈,通过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

之后苏联在对德战争中逐渐转入反攻。

年2月4日~2月11日,斯大林参加了雅尔塔会议,3国领导人就对日作战条件达成协议并签了字,根据这个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年春,苏军以3个方面军万人的兵力进入德境。

年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

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年8月8日晚,苏联政府向日本驻莫斯科大使声明,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一周之内,苏蒙联军迅速击溃日本关东军。

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日本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

晚年斯大林

年10月联共(布)19大将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时,他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他的遗体被装入水晶棺,安放在列宁墓中。不过,斯大林的遗体只防腐保存了8年。

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了秘密报告,揭开了斯大林在年代搞肃反扩大化、搞个人崇拜以及卫国战争初期因缺乏警惕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幕。

年苏共22大通过决议:“鉴于斯大林严重违背了列宁的遗嘱,滥用权力,对忠诚正直的苏联公民进行广泛镇压,再将斯大林的遗体保留在列宁墓里是不合适的。斯大林在个人崇拜时期的大规模违反法制和其他许多行为使得他的棺木再保存在列宁陵墓中成为不可能。”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面对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在苏联引起的政治波动,对斯大林的形像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允许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修建他的塑像,年给斯大林墓上安放了半身像,但是,勃列日涅夫反对批评和撤消年的苏共二十大会议和年的苏共22大会议上对斯大林问题所做出的一切书面决定,拒绝将伏尔加格勒恢复名字为斯大林格勒,拒绝在除了格鲁吉亚和莫斯科以外的城市再以官方资金兴建斯大林雕像。

归纳一下斯大林的为政举措

·政治斗争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国内战争期间,为抗击共同的敌人,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提出了联合问题。年8月,联共(布)中央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格鲁吉亚领导人反对这一方案,遭到粗暴的对待。病中的列宁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严厉批评“自治化”方案和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年1月4日,列宁对12月24日的信作了具体的补充,建议免去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斯大林根据列宁遗嘱的建议提出辞职,而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不同意,他们认为列宁的建议是不合适的,并一致选举斯大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肃反清洗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大清洗运动。30年代初,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

年1月审讯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16名前反对派分子,罪名是他们在托洛茨基指使下,组织了“列宁格勒总部”、“莫斯科总部”等地下反革命组织,阴谋暗杀斯大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基洛夫被害就是他们策划的。被告年8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此后,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全国掀起了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运动。

至年被称为苏联“大恐怖”时期。在此期间,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很多人遭到逮捕,被关押在古拉格劳改营里,部分人在饥饿、疾病等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死亡。苏联境内的诸多少数族裔被集体迁移和流放,其中包括:波兰人、伏尔加德意志人、摩尔多瓦人、犹太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克里米亚鞑靼人、车臣人、朝鲜人等等。军界、经济、艺术等社会各界不少精英被清肃。

除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受到批评及政治迫害以外,自然科学界的权威人士也难逃厄运,例如,物理学的专家院士以及几乎所有的学术带头人都被称之为“敌对思想的走私犯”,许多人被捕处死,而在农业和生物学界李森科主义盛行,把遗传学斥为“资产阶级伪科学”,把在遗传学研究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斥为“顽固的反苏维埃分子”,甚至作为“外国帝国主义间谍”加以残酷迫害,列宁格勒农学院院长被处决,棉花、畜牧、农业化学、植物保护等研究所的领导人也相继遭到同样下场。天文学家们更是胆战心惊,据统计,在此期间,约有20%的天文学家被捕。此外,苏联中央气体液体力学研究所几乎所有的研究人员都被逮捕入狱,而整个航空科学的几乎所有学术骨干都被监禁——但为了使新飞机的研制工作不致于中断,内务部不得不建立了一座代号为“中央设计局第29号”的特别监狱,让这些科学家一面接受审讯,一面进行科学研究。苏联足球队因为在年赫尔辛基奥运会输给了南斯拉夫足球队,全体队员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幸而随着年斯大林去世,这批队员很快结束了流放生涯,并得到平反。

工业化和五年计划

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年至年),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认识到工业的进步必须在农业基础的发展上加以支持。

故此,斯大林将全国的农业发展纳入计划之中,通过把小农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庄以推动现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机械化生产及采用化肥;以及达至规模经济,共同享有土地、农产品及生产设备。

集体农场的生产目标由国家根据全国或地区需要加以规定。

由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万多个,此后自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庄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

但农业集体化却深受农民,特别是富农的反对,农民不愿将土地及农产品交予政府,以及不愿在政府的控制计划下进行生产。于是大批农民宰屠家畜、烧毁农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农产产量的急剧下降。

推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年至年),其主要目标则由农业转为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为煤、铁、钢等工业生产定下高额生产目标,及下令兴建发电站、矿井及油田,又改进运输设施。结果在短短数年间工业产量有大幅度提升。乌拉尔及西伯利亚地带则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以钢产量为例---

年的钢产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增加近三倍、比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仅次于美国,比英国和法国的产量总和高;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年开始推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

斯大林通过发展一些和军工业近似的民用工业,以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准备。

年,苏联的武器生产额仅次于德国,达50亿美元,已等同于英美两国武器生产额的总和,年更为列强之首。

五年计划成功令苏联迅速进行工业化,在年,钢、煤、石油、电力产量都达至新高(之后才因德军入侵而有所回落),苏联已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世界第三强工业国;而在东部兴建新的工业城市则有助西伯利亚及乌拉尔山地区的开发。

然而,苏联却因为集中发展对国防有利及国家有需求的重工业,而忽视生产日常消费品的轻工业之发展,人民没有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苏联当局在三十年代末以严刑峻法对付工人,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工人会被处分,上班迟到或无故旷工会受到刑事处罚。

农业集体化

年-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

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前苏联在年12月联共(布)召开的第15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全力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决议。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运动,先后出现了几次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高潮。

到年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万个集体农庄,团结了全国61.5%的农户,耕种全国70%的耕地。

到年,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谷物播种面积已占全国总数的84.5%。社会主义经济的统治地位已在农村中基本确定,前苏联农业集体化已基本实现。

但是,在实现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违背自愿原则的做法,在执行消灭富农的政策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过激行为,侵犯了中农利益。

在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方面,也曾使农民负担过重,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年1月,苏联人民委员会和联共(布)中央发布《关于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向国家义务交售谷物的决议》,以义务交售制代替预购合同制,苏联农村集体化运动飞速发展,其后果是生产者的积极性遭到摧残。

因为在集体化运动过程中,农民在突然之间交出自己的农具和牲畜以及原先分配给他们耕种的土地,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农民了。

集体农庄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尤其严厉的是违反者以刑法处置。

到年3月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各地集体农庄义务交售的谷物价格仅相当于其成本的13.2%。

农业集体化代替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集体农庄的农民们无法忍受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的重负,以“罢种罢收”来消极抵抗。

粮食产量在下降,国家征收乃至出口的粮食却在逐年提高,以获取资金推进工业化。

如此作为之下,-年粮食不足问题已经显现出来,年秋,苏联国内广大地区普遍遭受了严重的饥荒,在乌克兰南部、伏尔加河中游等地区饥荒最严重。

与此同时,当时政府禁止灾民向外流动,乌克兰以及顿河流域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断,任何未经许可便试图离开乌克兰的饥民都作为“阶级敌人”被逮捕。

据保守估计,从年到年,有万乌克兰民众被饿死。

军事

集体安全政策

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联则开始加紧建立东方战线:

9月17日,苏军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年在卡廷森林等地秘密处决战俘共计人,史称卡廷惨案。

波兰败亡后,苏联为了进一步改善波罗的海侧翼和西北边境的战略态势,保障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得以在三国的要地驻军。

年10月,苏联以保障其西北边境特别是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芬兰政府将靠近列宁格勒的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将汉科港租给苏联30年作海军基地。苏联则允诺以雷波拉地区2倍多的土地作为交换划给芬兰。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建议。此间双方边境冲突不断。年11月30日晨,苏联军队进攻芬兰,但进展不顺利。年2月,苏军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芬兰坚固的曼纳林姆防线。并从维堡背后实施迂回包围,芬兰战败求和。年3月12在芬兰被迫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苏芬和约》。依约,原属芬兰的整个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中的若干岛屿以及北方的萨拉、库萨摩和雷巴契半岛的一部分划归苏联,汉科港以30年为期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

年间,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又强逼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地区和北布科维纳地区。

年9月27日,纳粹德国、意大利与日本在德国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了3个轴心国的同盟关系。

年4月13日,斯大林为避免遭受德国和日本两面夹击,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签署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苏方同时承认满洲国的“独立地位及领土完整”,日方则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卫国战争

年冬季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期间,斯大林始终留在首都组织大反攻。苏联经过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会战等战役,粉碎了德军的闪电进攻,在他的卓越指挥下,苏军先后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使当时的形势急转直下,兵锋指向德军。

自年7月始,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德军激战天,歼敌万。

年,苏军又组织了10次战略性战役,把德军赶出苏联。

尔后苏军继续西进,与东欧各国反法西斯武装配合,解放了东欧。他领导苏联人民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

斯大林参加了盟国的几次首脑会议,包括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

年,中国抗日军民进行全面反攻,苏联红军也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主力关东军。

外交

缓和德日政策

斯大林在30年代主导苏联外交。

他先逐步改善与英法等国家的关系;

年又同美国正式建交;

年苏联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使苏联走出了建国初期孤立的处境。

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年苏联外长马克西姆·李维诺夫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

斯大林与英、法建立反对纳粹德国的同盟遭遇失败,于是转而寻求和德国建立和平防止苏联被纳粹德国首先进攻。同期阿道夫·希特勒也为避免使德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遂于年8月23日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苏联,与苏方代表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秘密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包括了对波罗的海三国和对波兰的瓜分。

援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在列宁时代,年签署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令许多观察家,包括许多共产主义者认为苏联抛弃了布尔什维克这一革命目标,然而红军年入侵波兰,并致力于“革命战争”。

同样的不一致性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明显地显现出来。斯大林通过共产国际来指导欧洲共产党的初期活动,将各国的社会民主工党视为共产党最大的敌人,但很快他转而坚持共产党应该和“社会民主工党”一起加入“人民阵线”。

战后,苏联占领了东欧,协助东欧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还加强经济控制,年成立的“经互会”。

在中国革命方面。

年,共产国际七大确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

年初,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提议---

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

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共产国际为中共设计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方针中“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但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即,共产国际提出中共放弃苏维埃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赢得了休养生息以重新积聚力量的机遇。

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之后,随着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东西方意识形态尖锐对立,世界逐步形成了冷战格局。

斯大林在苏联东欧占领区扶植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等卫星国,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这些国家在宪法中确立了一党专政制度,推行国有化经济政策,并对国内的自由主义分子和支持宪政民主人士实施严厉打压和清洗。

年,苏联出台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经济互助委员会。年,斯大林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关系恶化,遂引起苏南交恶,南斯拉夫被苏联从社会主义阵营中开除。

与中国关系

二战爆发前夕,苏联曾与年8月20日与刚刚开始全面抗日战争的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抗日战争提供武器和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战斗机志愿队助战,一直到年初斯大林与日本签定《苏日中立条约》之后,苏联战斗机志愿队才撤离中国回苏联。

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在苏联保证“不干涉新疆事务,不在中国东北长期驻军不回,不以任何形式援助中国共产党及其所属一切武装”的条件下,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的主权独立国家。

二战结束后,由于苏联控制了中国满洲(中国东北)及蒙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苏军于年在撤离满洲回国之前,依然为中共抢占满洲的真空地带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年2月,苏联与中国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与中国结盟并为之提供经济援助。

与朝鲜关系

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斯大林从年12月也开始派遣苏联空军的精锐战斗机飞行员秘密支援朝鲜,苏联飞行员被命令必须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而且空中行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只被允许在鸭绿江南岸的“米格走廊”一带上空作战。

年7月27日,参战双方,由南日大将为首席谈判代表的朝鲜与新中国的代表团,和由马克·克拉克上将为首席谈判代表的联合国军与韩国的代表团,最终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斯大林的思想理论

经济理论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产品经济观,并以该理论为基础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其在这一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服务的。第一,为了保证超高速工业化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与人力资源,斯大林认为,必须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因此,不能通过市场,也不能通过批发贸易,而应通过集中分配的办法来实现对整个经济的控制。第二,农业全盘集体化是超高速工业化合乎逻辑的产物,是从农村榨取资金与粮食的重要办法。第三,如果把社会主义经济视为商品经济,苏维埃国家应该把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实物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另外,还实行配给制。在理论方面,这一时期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似乎苏维埃经济已进入了商品货币关系不断消亡的阶段。

计划原则的绝对化,把计划性提升为规律,不只意味着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也意味着指令的随意性和唯意志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对经济控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苏维埃国家不断地把计划原则绝对化,产生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大大发展了,所谓计划调节实际上变成了一些经济领导机关、少数领导人乃至个别领导人的意志调节。

军事理论

战争观

斯大林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观。

战争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资本主义国家间争夺市场的斗争比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美、苏必战之说缺乏根据;

世界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仍然存在。

战争是政治的表现,战争的性质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不能把战争问题同政治问题分开,因为战争是政治的表现。

战争有侵略的、非正义的战争和解放的、正义的战争之分,因而不能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现时代的战争是机器时代的战争。以往的战争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的战争;现时的战争,则由于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成了机器时代的战争。战争命运决定于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国防理论

斯大林认为,由于俄国比先进国家落后50~年,苏联从资本主义国家那里争得的喘息时机也很短,所以要做到今后不挨打,就应该有计划、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全面增强国防力量。要做到维护和平,推迟战争;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国防经济基础;加强后方建设。

战略理论

斯大林指出,战略必须完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纲领为依据。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变动而改变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战争,是无产阶级国家可以利用的"间接后备军",战略指导的任务就是要正确运用这一切后备军。

作战理论

斯大林指出,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艺术在于掌握战争的一切形式和这方面的一切科学成就,并善于根据情况合理地运用它们;不仅要善于运用其中某一种形式,而且要善于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全军指挥员要真正做到:

正确选择和规定主要突击方向;

在选定的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建立强大的突击集团,实施迅猛而坚决的突击;

用合围方式歼灭敌重兵集团;

组织好各军种和兵种间的协同动作,把火力和机动巧妙结合起来;

提高进攻速度,实施连续作战,不给敌人喘息机会,突破敌防御全纵深;

不断探索和改进各军种和兵种,特别是炮兵、航空兵和坦克兵的作战使用方法;

把各级司令部和后勤机关的工作提高到现代化战争所要求的水准。

斯大林的哲学思想

斯大林生前写了大量的文章,在51年的时间里写了近万字,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创作活动。

斯大林哲学思想思想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大体可分为三个“板块”:辩证法、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哲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它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斯大林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第二,斯大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

第三,从哲学的内容来看,斯大林的著作对自然观和自然科学的问题涉及得比较少,对历史观和社会问题论述得比较多,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毋庸讳言,斯大林的哲学思想理论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斯大林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犯了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错误,在讲述辩证法和唯物论时把二者机械地分割为方法和理论两大块等。

斯大林的轶事典故

冷遇润之

毛泽东年12月访问莫斯科的时候受到了斯大林的冷遇,用他的话说,“这两个月很不好受”。

那个时候,毛泽东到莫斯科给斯大林祝70大寿,但是,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祝寿,而是想同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没想到,斯大林不同意,因为“他对中国党是不信任的”。

斯大林曾经把铁托看作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把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情报局。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之后,斯大林又不把中国共产党人看作共产主义者,而是看作“属于铁托一类的人”,怀疑毛泽东是“半个铁托”。

毛泽东当初“并不了解这个底细,而一心要同苏联签订一个同盟条约。”他到莫斯科第一次见到斯大林的时候,就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斯大林却采取了拖延的办法,一直不提这个问题。

后来,斯大林虽然改变了态度,答应签订新的同盟条约,但又讨价还价,从中国要了两块势力范围,还搞了四个合营公司,才把条约签了下来。所以,毛泽东一想起来“就有气”,说在谈判时苏联人表现出对我们不信任,“至少不完全信任”。中长铁路(沙俄建成由满洲里至绥芬河全长公里的中东铁路干线--又称东省铁路、东清铁路--和自哈尔滨经长春至大连、旅顺的公里中东铁路支线。二战之后苏联控制该铁路,称为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要中苏共管,旅顺口要做苏联海军基地,在新疆还搞了“什么合股公司”,对新疆和东北三省,斯大林是“不想放手的”。

这里重点说一下中长铁路。

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联政府签订《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协定》提出:苏联政府于年底前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交给中国政府。移交前,中苏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现状不变,但中苏双方代表所担任的职务(如铁路局长,理事会主席等职),自本协定生效后改为按期轮换制。

此后,苏联派出余名专家在中长铁路各级部门任职,经营管理体制完全按照“苏联铁路模式”建立。

年9月15日,中苏两国发布公告,中长铁路正式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苏共管的32个月间,中长铁路不仅是当时全路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最好的企业,而且培养出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和一支技术工人队伍。

年6月,全路工作会议确定今后三五年内“切实贯彻学习与推广中长铁路经验”是全路的工作方针。

为此,铁道部制定了详细的贯彻计划。

如:年6月、年3月和年8月,铁道部先后组织三批由部领导带队,部机关各业务局长和各铁路管理局长,部、局两级主要业务部门的处长、科长和部分铁路管理分局长、站长、厂长,以及一些政工部门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共计人的学习团,到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学习。对没有去哈尔滨铁路管理局的全路广大职工,则采取或在职或脱产等方法进行学习培训。

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中苏关系发生变化。

根据中共八大关于“学习外国经验,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防止照搬照抄与教条主义”的精神,铁道部对“学习苏联铁路经验,推广中长铁路经验有若干教条主义的缺点进行了检查总结”。

鉴于“中长铁路经验”已经在全路推行,铁道部提出,从年开始不再把学习推广“中长铁路经验”作为全路的工作方针。

改善形象

为了改善形象,斯大林对没有“尽职尽责”的画家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有的被投进了监狱,有的被流放到边疆,还有的被勒令终生不得再作画。据说,斯大林甚至下令枪决了几个画家。原因是斯大林“要自己显得高大,双手有力,而且两只手得一样大小”,可这些画家并没有使他满意。为此,全苏联的画家都战战兢兢,生怕被叫到克里姆林宫里给斯大林画像。一个叫纳尔班迪安的画家比他们都高明。在纳尔班迪安的画笔下,斯大林正笔挺地从前方走来,双手叠放在腹前。画面取的是仰角,这种角度能使小人国里的小矮人也显得像巨人。原来,纳尔班迪安听从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指点:画家必须像鸭子望阳台似的看他要画的对象。对于这幅画,斯大林非常满意,于是每一个机关都挂上了这张画的复制品,甚至理发店和蒸气浴室也挂。于是,斯大林的形象变得“伟大”起来。毕加索也为斯大林作过两次画。第一次是在年,斯大林70寿辰,法共专门派人请毕加索为斯大林画一幅肖像祝寿。毕加索认真地说,他还不熟悉斯大林的面部特征,于是三两笔画了一只举着酒杯的手,上书:“祝你健康!”第二次,也就是年3月,法共中央委员阿拉贡看到毕加索“在斯大林的前额上特意添了一绺头发”,就指责此画与斯大林“伟大光荣正确”的一贯形象相去甚远。好在这是为悼念斯大林而画,斯大林本人已经看不到了,不然毕加索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喜穿高跟斯大林身材矮小,为了改善领袖形象,斯大林的卫士长保克尔动起了心思。他揣测斯大林希望“增加”身高,就专门为斯大林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高跟鞋,这种特制的“增高鞋”外皮巧妙地掩饰着增高部分的后跟,外人根本看不出来。斯大林穿上这双靴子,往镜子前一站,看到自己“高大”的身材,顿时喜形于色。

众说纷纭斯大林

总体评价

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尽管斯大林曾发动过大清洗运动,任内还发生过大饥荒,仍不妨碍他在俄罗斯历史人物排行榜中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别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彼得·斯托雷平。

斯大林在俄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有人指他是暴君,在30年代透过政治大整肃、流放及设立古拉格集中营,害死估计多达0万条人命。

但亦有人推崇斯大林在二次大战击退纳粹德军的辉煌战绩,并在主政期间推行3个5年计划,把苏联建立成为一个工业强国。他也在苏联各地建立集体农庄,促进农业机械化,有助提高农业生产。

7年,俄罗斯新出版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6年》,8年8月,再次出版新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历史—年》,这两本教学参考书重新评价斯大林曾做出"正确历史选择"。

全球很角色评价斯大林

弗拉基米尔·列宁:“斯大林过于粗暴,作为党的总书记,这个缺点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莫洛托夫:“开始时斯大林反对对他的个人崇拜,后来他就喜欢个人崇拜了。在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顶峰时期,到处都挂着斯大林的像,在各种书籍、文章、广播节目不引用斯大林的著作以及不多次提到他的名字是不行的。”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市长办公室发表的声明说,“斯大林对人类、欧洲、匈牙利、匈牙利人民、布达佩斯和布达佩斯市民犯下了严重的罪行。”·列夫·托洛茨基在回忆录中评价道:①“不是斯大林创造了权力机构。而是权力机构塑造了斯大林。”②“官僚集团上上下下全是庸才。斯大林是官僚集团中最杰出的一个庸才。他的长处在于,他比所有其它的人更坚决、更果断、更无情地表现出统治集团的自卫本能。其实,这恰恰是他的软弱之处。他目光短浅,是个历史上的近视眼。他是个出色的战术家,但却不是个战略家。关于这点,他在年和年战争中的表现足资证明。斯大林本人肯定意识到自己的庸碌无能。”·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诞辰之际在下院发表演说:①“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②“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无比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领导人中,他都是无与伦比的”③“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毛泽东:①“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②“斯大林在他一生的后期,愈陷愈深地欣赏个人崇拜,违反党的民主集中制,违反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因而发生了例如以下的一些重大错误:在肃反问题上扩大化;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前夜缺乏必要的警惕;对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民的物质福利缺乏应有的注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特别是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作了错误的决定。斯大林在这些问题上,陷入了主观性和片面性,脱离了客观实际状况,脱离了群众。”

赫鲁晓夫:“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中最强的一个,他的逻辑、他的力量和意志,对于干部和党的工作者有着巨大的影响”。

·芬兰总统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可以以不同的观点对待他的政策,但是应该承认,是他把俄罗斯提高到它前所未有的地位。在他的领导下俄罗斯不仅得以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也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他的胜利者尚未得到的和平。”·法国总统戴高乐这样写他:“斯大林不仅在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威望。他能使自己的敌人‘驯服’,他既不因失败而惊慌,也不因胜利而陶醉。”·斯大林的政敌克伦斯基对斯大林的功绩给予了应有的评价:“斯大林使俄罗斯从灰烬中振兴起来,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国,粉粹了希特勒,拯救了俄罗斯和人类。”·季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见证》里写道:“我见过斯大林,也和他谈过话。我没尿过裤子,也没见他有什么魔力。他是个貌不惊人的普通人,又矮又胖,头发略带红色,满脸的麻子,右手明显比左手瘦小,他总是藏着右手。他的相貌与无数画像上的样子一点也不像。”·年6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克里姆林宫里见到了斯大林,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斯大林不像画像上的形象。他既不是个高个子,也不是矮胖子。相对说来,他身材矮小,而且很瘦。”·普京:①“依我看,不能给予整体的评价。显然,从至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而这时的国家是斯大林领导的。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②“正面的东西无疑是存在的,然而花了难以接受的代价。尤其是存在过镇压。这是事实。我们的数以百万计的同胞遭到镇压。这种管理国家、取得成就的方法是我们不能接受的。不能这样做。毫无疑问,在这一时期我们遇到的不简单的仅是个人崇拜,而是反对自己人民的大规模罪行。这也是事实。关于此事我们也不应当忘记。”

梅德韦杰夫:①“当时发生的一切,不仅是斯大林,其他所有领导人毫无疑问都应当受到最严厉的批评。尽管目前已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但这应当保留在史册中,让这样的事永远不再发生。对自己的人民发动战争,这是令人发指的罪行。”他还呼吁统俄党党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不要抹去苏联时期本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②“斯大林是苏联最成功领导人。不论他们曾经做了些什么,不论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如何,这(卫国战争)是全国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虽然我对当时绝大多数领导人并没有好感”。

个人生活

斯大林于年首次结婚,年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死于斑疹伤寒。他们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姨妈养大,于被德国俘虏,雅科夫后来牺牲。

年,41岁的斯大林再度成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当时只有18岁。她后来为斯大林生下了一个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和一个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

斯大林和娜杰日达的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是空军飞行员,24岁就成为苏联最年轻的空军少将。年被任命为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员,年他因指挥空军飞行表演发生严重的事故,被斯大林撤职。此后瓦西里曾一度意志消沉,常常酗酒闹事。斯大林死后,瓦西里被逮捕并被判决八年监禁,关押在弗拉基米尔监狱,当时他改用了他的第三个妻子的姓──瓦西里耶夫。年提前释放,年3月瓦西里因酗酒死亡,年仅40岁,其墓碑上写着:瓦·约·朱加什维利将军之墓。

身后争议

没有斯大林和他的统治,苏联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无论是公众生活,还是私人生活都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干预。共产主义者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追求全面的现代化目标,像所有的共产主义者一样。

“二战”前,自由民主党政府未能有效地抵御法西斯主义,斯大林建立的政府看来是可行的选择(至少到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时是这样的)。

20世纪30年代有许多人恨他,斯大林逝世后他们的仇恨也没消除。但在苏联人民中,支持斯大林的大有人在。

不管怎样,斯大林的计划体制是在缺乏广泛社会认同的条件下强制实行的结果。强调国家利益优先导致政治体制僵化,而斯大林的工业和文化变革也走入了死胡同。在他的统治下,苏联政府的思想和行动模式最终会阻碍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具有的积极的、开放式的发展。他在延续并巩固苏联模式,这令苏联在竞争中缺乏活力。

斯大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知道如何取悦不同的人。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意志坚定、铁面无私,他将苏联急行军式地拖进了军事和工业大国的行列。

他有阴谋家的谋略,也有官僚所具备的手腕。

但矛盾的是,他的阴谋诡计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如果苏联的宣传机器说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那么批评者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他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但他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是一个真正的领袖。他的行动往往出自对权力的追求和信念。

关于他的心理特点有许多争论。

他的政策中既有理性的因素,也有许多荒诞不经的要素,他对个人、对整个社会都不信任。他是一个偏执狂。但大多数时候,他并不对接近他的人发狂。他继承下来的意识形态、实践经验和制度使他在苏联的政治舞台上自由地发挥。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aoqiongq.com/jxnwjj/1947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