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希讷乌 >> 基希讷乌交通 >>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为何会战败,谁才是这次战
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上半期列强围绕“东方问题”和欧洲霸权而激烈角逐的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是沙皇俄国同英法争夺土耳其“遗产”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同时在克里米亚半岛、巴尔干和高加索展开,其克里米亚战场最为重要,故称克里米亚战争。
一、背景
14世纪兴起的奥斯曼人在经过一系列对外征战之后,逐渐建立了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但是这个依靠对外扩张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在17世纪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奥斯曼帝国东北部的俄国又是一个充满扩张欲望的国家。年,俄国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了黑海出海口;又从瑞典人手中争夺来了波罗的海东岸的大处土地。为了夺取黑海东北部的出海口亚速港,俄国的彼得一世决定亲自出兵奥斯曼帝国的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先后发动了三次战争。俄国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并没有实现南下争霸欧洲的野心。直到年,俄土两国签订了《库楚克—凯纳吉条约》,俄国这才获得了亚速港,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奥斯曼苏丹被迫承认了俄国在克里米亚的统治权,克里米亚也于年直接并入了俄罗斯帝国。
得到克里米亚之后,俄国成为黑海霸主,也为它南下巴尔干打下了基础。年俄国吞并了比萨拉比亚地区,将边界推到了普鲁特河与多瑙河河口,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年的希腊独立运动又给了俄国插手奥斯曼帝国内部事务的机会,年,俄军攻占亚德里亚堡,逼近奥斯曼帝国首都。两国于当年4月签订了《亚德里亚堡条约》,规定多瑙河三角洲、黑海东岸和高加索的大片领土划归俄国;俄国商船可自由通行于黑海海峡,商人可在奥斯曼帝国境内自由经商;塞尔维亚、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脱离奥斯曼帝国自治,由俄国进行保护。从此俄国军舰不仅可以自由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沙皇也取得了武装保护奥斯曼帝国的权利。年欧洲革命后,尼古拉一世认为现在是俄国称霸欧洲的最好时机,普奥两国已经被他征服,英法也因为拿破仑称帝而矛盾重重,再也没有国家能够遏制俄国了。于是尼古拉一世提出了与英国瓜分奥斯曼帝国的协议,不顾一切地挑起了克里米亚战争。
二、起因
奥斯曼帝国治下的伯利恒是耶稣的诞生地,法国支持的天主教徒和俄国支持的东正教徒一直争夺着这一圣地的主导权。年,奥斯曼苏丹将伯利恒教堂的钥匙交给了天主教徒,引起了俄国的不满。这个小小的宗教问题也转变成了政治问题,法俄双方互不相让。最终,俄皇决定以此为借口,用武力来彻底解决东方问题。
年2月,沙皇任命海军大臣缅施科夫为全权特使,率领一个由军人组成的代表团从敖德萨启程前往君士坦丁堡,以谈判为名向奥斯曼帝国施加压力。到达君士坦丁堡之后,缅施科夫的态度极其傲慢,向苏丹提出了恢复东正教会管辖“圣地”的权利、承认俄国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徒的权利等要求。英法两国也相继作出了反应,双方同意在东方问题上步调一致,并在暗中支持奥斯曼帝国拒绝了俄国人的要求。俄国很快宣布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并于7月4日派出八万俄军渡过普鲁特河。10月1日,奥斯曼帝国向俄国宣战,克里米亚战争正式爆发。
三、战局
克里米亚所在的巴尔干战场远离俄国的政治中心,补给困难是俄军行动时面对的主要困难;奥斯曼帝国虽然离战场较近,但是不断爆发的叛乱也严重影响着了奥斯曼帝国的后勤运输。11月30日,俄国海军在锡诺普港歼灭了奥斯曼帝国高加索舰队,俘虏了舰队司令奥斯曼帕夏,取得了锡诺普海战的胜利。俄国由此控制了黑海的制海权,严重威胁着英法等国的对外贸易。这引起了英、法、奥地利等国的不安。特别是奥地利,俄国占领多瑙河和君士坦丁堡会严重威胁它在巴尔干的利益,并将使它陷入三面被围的境地。
在外交调停失败后,年2月21日,俄国政府宣布与英法两国处于战争状态。3月27日和28日,法英先后向俄国宣战,4月20日,普奥两国宣布结为防御同盟。6月3日,奥地利要求俄国立即撤军。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英法联军和俄军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下僵持,俄军无法将联军赶出克里米亚,联军也无法攻克要塞。而在克里米亚战场的高加索地区和波罗的海地区,奥斯曼帝国军队牵制了大量的俄国军队,为克里米亚战场减轻了压力。年9月,英法联军终于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此时沙皇尼古拉一世已经逝世,瑞典、普鲁士、奥地利都向俄国提出了最后通牒。年1月15日,俄国决定接受最后通牒,正式签订了停战的《巴黎和约》,克里米亚战争至此结束。
四、影响
克里米亚战争前,俄国视奥地利为维护正统原则、镇压民族革命的亲密盟友。对奥地利来说,俄国的友谊是维持奥地利大国地位的重要保障:在俄国的全力支持下,奥地利成功镇压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革命,保住了大国的地位和哈布斯堡王朝。但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对俄国的背叛,使得俄奥长久以来的良好关系受到破坏,两国也成为不共戴天之敌。
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俄国非常望奥地利能牢记俄奥友谊,在战争中支持自己。但奥地利却视俄国对多瑙河两公国的占领为威胁,不但向俄国递送了最后通牒,还加入了英法联盟。奥地利的背信弃义使俄国被迫放弃了在黑海的权利。
由于奥地利的支持,英法联军可以毫无顾忌地打击俄国,最终击败俄国。这场战争的失败,使得俄国国力损失巨大,再也没有能力来干涉欧洲事务。如果奥地利能在战争中支持俄国,英法也会有所顾虑,不敢在克里米亚过多的投入兵力,即使获胜,与俄国签字的和约条件也会很宽大;但是奥地利背叛俄国后,英法可以毫无顾虑的对俄国作战,把俄国从欧洲大陆的霸权顶峰上拉了下来。
这场战争中,俄国的黑海舰队全军覆灭、陆军伤亡30多万,俄国国力一落千丈,元气大伤。《巴黎和约》规定俄国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或保留任何陆海军力量,使得俄国的近东安全也受到了英法海军的严重威胁。俄国再也不能充当欧洲宪兵的角色,也没有实力再在欧洲称雄了。
对于奥斯曼帝国而言,克里米亚战争之前,国内的很多问题就受到了俄国的干涉和影响,历次俄土战争中它也是胜少败多,沉重的军费负担和战争赔款让它的经济每况愈下。克里米亚战争迫使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向西方大规模地举借外债,这使得它不得不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更加依赖于西方列强。奥斯曼帝国政府不得不推行更加西方化的现代化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帝国的世俗化进程,延缓了帝国崩溃瓦解的命运,使它在欧洲大国的利益纷争和协调保护下,步履蹒跚地走到了20世纪。
克里米亚战争通过削弱俄国的方式暂保全了奥斯曼帝国,但是遗留的东方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近东地区仍然是引发欧洲冲突的火药桶,俄国和奥斯曼帝国也并未就此相安无事。事实上,这只是一场有限的大国战争和区域冲突,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它之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某种意义上就是东方问题的延续。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aoqiongq.com/jxnwjt/1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