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希讷乌 >> 基希讷乌政治 >> 瓦叔专栏为什么中国被世界ldquo
尽吾之力,以达天际
萌新启航,院校信息,
尽在瓦洛佳22考研
复试通关,备考技巧,
尽在瓦洛佳21复试
这几天,因为新疆棉花导致的国际风波正在沸沸扬扬,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实际上,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局面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关于新疆棉花之前,还有各种各样的事件,例如中兴、华为、莫雷事件、“武汉病毒”等等,新疆棉花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波新的浪潮。
不过,有延续,也有不同。棉花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它直接冲击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如果说华为、中兴的芯片,还可以说是间接的,感受不到。那么这一次棉花事件,受到影响的就非同一般了:仅优衣库、HM、Nike、Burberry四家,就几乎包括了中国人认知最多的从低到高的服装品牌。
这是结束吗?不得不悲观地说,服装可能只是开始,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未来中国国力加强,类似的摩擦至少短期内会继续增加。涉及的也不仅仅会是服装行业,而是所有其他涉及民生消费的各个行业。而与此配合,将是舆论的强化输出。
其中最核心的一个论点,就是“中国孤立论”。
有这样的一幅图:其言论不言而喻,它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包括四面出击,令人联想到义和团和闭关政策。
毫无疑问,这种舆论现在并不占上风,但是随着未来可能的持续变化,这种观点获得的支持会越来愈多。因为它触动了中国崛起最根本的一条经验,也是大多数中国人都相信的一条原则:开放存,孤立亡。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地探讨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会被“世界”孤立。以及我们如何打破这些孤立。
破解中国孤立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中国被世界所孤立”这条观点有两个部分: ,它将中国和世界置于一个二元对立的语境下,中国和世界狭路相逢,你不是拥抱世界,就是被世界所孤立。第二,它假定存在着这么一个东西:这就是世界是一个整体。而且是铁板一块的整体。
破解 点是容易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本身就是复杂的,中国有独立的外交政策,有交流的地方,也有摩擦的时刻。
困难的反而是第二点。因为长时间以来,国际、世界、全球长期以来已经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印象。在中国,还有一个民间的词汇,叫做“外国”。
当你想到“外国”“世界”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它一定有高楼大厦,同时又有环境友好的田园风光;它高度法治和规则,同时又有足够的人情味;它主要长了一张高加索人的脸孔,但是也不排斥少数黑人和黄人作为点缀。它讲英语,偶尔也有法语和西班牙语。它喜欢旅游、充满创新,非常懂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最重要的是,从经济到政治,从时尚到文化它永远占据着文化的高端,它是所有文明的标尺,我们只有测量自己和它的距离才能理解我们自己。这甚至不是简单的崇洋媚外——即使是最民族主义的人,也情不自禁地要去用它来比,获得它的认可,才能证明自己是“国际 ”。
但是,当我们仔细地打量“外国”,“全球”的概念的时候,试图了解这个理想乡究竟在哪里的时候,却会突然发现了它的模糊性:
首先,它不是世界,尤其不是世界中各种文化的融合。就我们所知道的,非洲、拉美、东南亚、阿拉伯、波斯-突厥文化在这个“世界观”中要么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点缀,要么处于“他者”的地位。一个黑人文化,如今音乐爱好者能够说出西海岸说唱的各种流派,却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究竟有几种主要的民族音乐形式一无所知。甚至感觉还是在敲鼓的原始部落状态。有多少人认为瓦坎达的非洲比真实的非洲更加非洲?
其次,它也不是“欧美”或者白人文化。最简单的,它不包含非欧盟国家。比如,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许多人就不会认为是“世界”。甚至不包括刚刚进入欧洲的,连易北河以东的东欧,摸着心说,有几个人了解捷克、波兰的历史,更别说波罗的海三国了。塞尔维亚,因为和中国关系好,中国可以免签,因此“国际性”程度就没有克罗地亚那么强。
再次,它甚至也不是“西方发达国家”。我指的是,如果你认真地理解一下发达国家,就会发现,他们自己的文化在这种世界文化中也是消失的。例如,法国自己就在不断地呼吁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在遭受文化的侵蚀。爱尔兰是英国GDP的三倍,其文化、语言和影响力甚至比还要悠久,但是几乎大多数人都把它看作是英国的一个独立的殖民地。
那么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可以说是它是一种“幻象”。
这种幻象有两种成分: 是前殖民秩序的遗留。
这是一幅19世纪的全球殖民地的地图。上面殖民地最多的,涂色最凶的,就是人们认为的“列强”。它们有不同的政体,不同文化。值得深思的是,两百年时随时易,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国际,人们仍然认为这些国家是最强的。譬如,实际上韩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西班牙、葡萄牙,但是人们仍然下意识认为西班牙、葡萄牙的经济地位要高于韩国。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些国家的历史地位意味着伤痛的记忆遗留。但不得不承认,对征服者而言,他们仍然保留着19世纪的地位。一百年过去了,尽管殖民体系已经破产,但这些国家仍然占据产业链的上端位置和国际权力的话语权。它们具有充足的软性和硬性暴力定义着何为强大,何为发达——至少大部分人是这么相信的。因此,尽管它们占据的人口不足世界的10%,但是仍然拥有着话语权。
其二,则是跨国公司、跨国媒介所营造的庞大的文化影响力。
如果仅仅是前殖民地秩序的遗留,那么“世界”并不会有如此之大的权力。我们可以轻易地指出,我们的“世界文化”和西方几个强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它们包含了许多来自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元素,比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功夫、饮食和禅宗,韩国的Kpop,拉美的舞蹈等等。一个最典型的“全球文化”的符号就是好莱坞电影中的几个来自不同族裔的主演成员,这无疑证明了“全球文化”的兼容并包。
这实际上来到了问题的第二步。看到所谓的“世界文化”、“全球文化”的“西方性”是容易的,但是要更深一层,还要看到它的“非西方性”。这就是它实际上也不是单纯的西方文化。而是跨国媒体、跨国垄断资本以美国文化和少数其他西方文化为基底,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炮制出的一种缝合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在于经济上,为少数垄断资本服务,通过品牌优势、文化优势剥削全球。而在政治上,努力维持现有的以美国和其盟友为核心的国际秩序。
悲哀的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全球文化”并不是全球各国自由交流,彼此融合协调形成的文化;谁能定义“全球文化”,根本上取决于谁能够控制全球的信息和商业渠道。在大航海时代,体现为海上航道和良港的控制。在电报时代,体现为对通讯社的控制。在互联网时代,体现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控制。控制了这些节点,就控制了世界的文化和舆论。
在这种所谓的“全球文化”中,除了西方文化能够得到相对完整的展示(其实像我们说的,也并不是完整的西方,而只是垄断资本觉得可以商业化的文化而已),别的文化都是零散的、片段化的,如果得罪了美国及其盟国,还可能是邪恶的。这样,所有的国家自然都认为,除了自己的文化与“全球文化”以外,其他文化都不重要。而只要自己努力,自然可以全球文化中获得一个更高的地位,例如电影中多一帧的展示,多一个自己人出演的配角。成为荣誉的“全球公民”。这种技术,正是经典的“分而治之”。
如果三年前,这样的表达,或许会被认为是教科书上的陈词滥调。但是这几年的局面,毫无疑问将这个事实打进了中国人的心里:华为一度在世界各国成为主流手机选择,眼看就要摸到“世界”的门槛,但 开战后,转眼之间,就成为了一家“被孤立”的中国企业;抖音作为平台,所有的表演者都来自于本地,可以说是全球文化和多元化的 代表,结果转瞬之间,就差点被封禁。相反,中国的申辩,中国抵制别人,却成为了中国缺乏对外开放意识,战狼的证据。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中国很有可能会接下来进一步被“世界”孤立。其原因是,中国要崛起必然会挑战和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而这种国际秩序的表现,恰恰就是我们看到的“世界”。你不可能一边要挑战、击败对手,一方面又想获得对手的称赞,并以此作为荣耀——这只会出现在少年漫画里。
重建中国的世界观:世界的本质应该是什么?
以上,我们简单的说了,为什么中国会陷入这种被孤立的困境。但是我们也应该简单谈谈,中国如何改变这个局面。
传统的思维,就是增强自己的传播能力,建设更加 的传播媒体,输出更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娱乐产品。应该说,这是一条正路。但是,这种思路必须以一个为前提,就是改变根植于心的西方中心论的世界观,改变我们内心中对于世界的想象。不再只看到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不再考虑我们得到了多少白人的认同,而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80%的其他土地、国家和人民。
这其实上比听上去更难。当提到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时候,很多人直觉想到的是“西方很强,但我们更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方压倒东风。经常会有人谈中美,中欧如何如何。但很少会有人认真对待,这个世界上其他的文化。或者将它们仅仅视为一种背景墙、拉拉队似的存在。
科研设想时,还是做题的时候,许多人写答案都会写一带一路。但是说实话,真正有人理解一带一路经历了哪些国家吗?理解突厥世界,拉丁世界,伊斯兰世界,非洲世界吗?有人能够理解这些地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吗?
认真地说,这可能是“西方中心论”一种更加根深蒂固的表现。也是后殖民主义在我们脑海中的最深的投射。许多人想到第三世界国家,就是非洲贫困荒蛮,拉美危机四伏,中东极端暴力。但实际上,这样的很多印象,正是西方媒体给予我们的。即使我们已经通过自身经历认识到了这种描述的不公正。但是一转到其他国家,我们仍然愿意透过西方的眼睛去理解、思考他们,认为它们是不重要的,荒蛮的。这也是一种“孤立感”的成因,我们觉得重要的国家,我们不能讨好,而和我们关系好的国家,我们觉得不重要。反过来,其实其他国家的人也未必不是这样看中国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对中国的认识是吃狗、看功夫片。因为他们看到的好莱坞电影、国际媒体中的内容同样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感到中国的国际传播破局,不仅仅是中国的国际媒体破局,也包括中国人的认知破局。这种认知破局不仅仅在于抵制西方,而在于平视西方,平视各种文化。实际上,中国文化中具有更接近全球文化的要素,就是“各美其美,和而不同”,不是以西方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为点缀。而是真正的理解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不同理念。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理解这一点,如果就真正能够摆脱被孤立的恐惧和全球的迷思,至少是理解和超越,“全球文化”给我们的幻象。
今日互动: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撰文-瓦叔
编辑-瓦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校对-瓦洛佳团队
排版-九月
往期回顾
添加下方小助手即可咨询课程▼扫码即可添加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