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讷乌

产科难题ldquo肩难产rdquo

发布时间:2020/7/1 19:32:20   点击数:
白癜风的诊断 http://pf.39.net/bdfyy/bdfzd/index.html

作者:周颖、漆洪波

所在单位:重庆医院产科

?肩难产是阴道分娩的潜在并发症,增加了母儿受伤的风险。难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突发性和缺乏可靠的预测因素使肩难产成为产科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耸肩法包括以耸肩的方式进行后肩操作(和成人耸肩动作类似,让后肩向前向内倾)和以头-肩为整体的度旋转,以解决肩难产问题。

?耸肩操作如果成功,可能会降低新生儿产伤的风险。有3例肩难产案例在使用后肩耸肩法后问题得到解决。由于耸肩法时间花费少,因此当一线操作失败时,有必要考虑这一方法。

定义

头位阴道分娩时,胎头娩出后,胎儿前肩嵌顿于耻骨联合上方,用常规助产手法不能娩出胎肩,需用额外的产科干预完成分娩者。

背景肩难产是一种与危险因素相关的不可预测事件,比如巨大儿、母亲糖尿病、既往肩难产史、过期妊娠、新生儿性别为男性和急产或延长的第二产程。肩难产可能导致母儿受伤。传统上,肩难产首选McRoberts法来解决,同时配合耻骨联合上加压来解除前肩的嵌顿。如果肩难产在该系列操作后仍未解决,耸肩法可作为管理肩难产、分娩新生儿的替代方法。

方法

将颈部向前肩弯曲,然后将手滑入后肩。

以拇指和食指环绕握住后肩。

拇指和食指在后肩腋窝处会合,呈钳状,类似于“OK”手法。

将后肩移至耸肩位置(注意抬高后肩),将腋窝向新生儿头部方向牵拉,同时向内压缩后肩,使肩部向阴道口方向收缩。箭头代表后肩位置移动方向。

将头部恢复到新生儿身体轴线的方向,以形成头肩整体,一只手持续保持对后肩的牵拉和压缩,用另一只手,固定住头部;使压缩的肩膀(后肩)和头部作为一个整体,沿胸部(面部)方向旋转度。箭头表示头肩整体的逆时针旋转。

旋转后,前肩转到了后方,从嵌顿的位置移出,此时分娩以最小的向外牵引力进行。箭头表示新生儿分娩。

讨论

1

从历史进程来看

文献和学术会议上介绍的肩难产管理策略

年提出了Woods法。

年,Rubin法作为减小双肩径的方法被使用。

Woods法和Rubin法都属于旋肩法。临床工作中发现这些方法并不总是有效,它只是简单的转动两肩膀的位置,操作中发现肩膀仍然嵌顿于耻骨联合上方,难产无法解决。此外,在某大型队列研究显示,这两种操作与较高的损伤率相关。

McRoberts法于年开始实施,目前被认为是处理肩难产的第一步操作。

ACOG目前建议处理肩难产从McRoberts法和耻骨联合上加压开始,成功率为24%~62%。如不成功,经验性的推荐娩后肩作为第二步操作,成功率84%。

文献提到另一种有用的技术为胎头回纳法(zavanelli法),在采用一线操作手法失败后立即进行,成功率很高。

2

耸肩法的优势

肩难产产伤的总发生率约为5.2%,其中大部分是臂丛、肱骨和锁骨损伤。当遇到McRoberts法和耻骨联合上加压未能解决的肩难产时,后肩的分娩是一种可能的操作,但它要求新生儿的手划过胸部。这在巨大儿或狭窄的母体骨盆结构中可能非常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的暴力性尝试可能导致新生儿肱骨或锁骨骨折。耸肩法如同成人耸肩一样,其原理是使后肩向内向前倾,减小了双肩径,并且该方法不涉及对后手的操作,需要的骨盆空间小,对于肱骨和锁骨的损伤小。

臂丛神经由颈C5~8与T1神经根组成,耸肩法将后肩和头部作为整体旋转,可以避免臂丛受到额外的牵引力。一旦头-肩整体旋转度,分娩将迅速进行,无需等待后肩完全娩出。该方法的要求是后肩能够向新生儿头部下方耸肩。耸肩动作对臂丛神经是没有拉伸的,因为牵引的方向是朝向头部。按照文章建议,头肩整体的旋转方向是朝向新生儿的面部,则在旋转过程中,受嵌顿的前肩将向新生儿的胸部移动,同样,对臂丛神经也不会有明显的牵拉作用。

但需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后肩可能被骶岬限制,不能行耸肩操作。根据作者的经验,在发生这种情况的两个案例中(本文未讨论),重新使用McRoberts法使前肩得以娩出。在该种情况下,先娩前肩可能更利于分娩。

结论

耸肩法是一种可以作为任何产科医生管理肩难产的措施。因为这种操作只用到产科医生的手,不使用其他工具,所以在模拟训练中很容易学习到,在难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专家介绍

漆洪波教授

重庆医院产科

漆洪波,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重庆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首批重庆市医学领军人才”、“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国际合作“母胎医学实验室”及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庆市高危妊娠诊治中心、重庆市产前诊断中心和重庆市胎儿医学中心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母胎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副组长、重庆市医学会围产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围产医师分会会长、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国家“计划”)负责人等职。

全国统编5年制《妇产科学》第9版副主编,研究生统编教材《妇产科学》副主编,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妇产科学》副主编,专升本教材第3-4版主编,参编8年制《妇产科学》教材第3版;共同主编《难产》、《助产》等著作30多部。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资助30多项,发表的论文多篇(SCI60多篇)。

声明:文章系本平台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当然欢迎您分享到朋友圈!供稿请发送邮箱:diyi_fuchan

ibabygroup.cn

来源

今日围产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内容

好文章大家都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aoqiongq.com/jxnwjj/1728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