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希讷乌 >> 基希讷乌机票 >> 摩尔多瓦欧洲的贫困国家,生活水平远低于非
继地理大发现与欧洲原始资本积累的浪潮之后,欧洲国家纷纷踏上了殖民世界的征程,大肆掠夺资源与财富。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欧洲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的核心地带。然而,在这个繁华的欧洲大陆上,摩尔多瓦这个国家却显得格格不入。它的贫困程度,仿佛让人误以为它并非身处欧洲,而是非洲的某个角落。那么,摩尔多瓦的贫困程度究竟达到了何种地步呢?据统计,摩尔多瓦的年均收入仅为七八千,与中国的人均收入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在中国,人均收入约为五万左右,而摩尔多瓦的普通工人工资却仅在五六百元左右,甚至低于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鉴于欧洲高昂的物价水平,这样的低工资水平无疑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例如,相较于非洲或东南亚的越南等地,尽管这些地区的人均工资同样不高,但它们的物价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居民的生活并不那么艰难。然而,在摩尔多瓦,其消费水平却高达中国消费水平的百分之七八十。尽管工资水平远低于中国,但物价却如此之高,这使得温饱问题对普通国民而言变得异常困难,更别提享受像邻国那样的生活了。作为欧洲一员,摩尔多瓦为何陷入贫困?这要追溯到其历史背景。长期而言,摩尔多瓦地处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两大势力之间的争夺地带,导致该国频繁易主,缺乏独立发展的稳定环境。直至年,摩尔多瓦才与罗马尼亚合并,但此后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年,摩尔多瓦再次遭遇历史变迁,被苏联吞并并加入苏联同盟,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身份存在。这一事件对摩尔多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当时的一些富裕区域被划归至罗马尼亚,为未来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由于摩尔多瓦地处内陆,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农业成为了该国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苏联时期,由于实行平均主义,大家共同分享资源,因此并无太大异议。然而,随着苏联的衰落,波罗的海三国蓬勃发展,达到了欧洲的平均水平,而摩尔多瓦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三个靠近波罗的海的国家如何应对这一局面。由于波罗的海三国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海洋且交通便捷,它们在苏联时期便着手发展工业和制造业,经济状况良好。因此,当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迅速与欧盟建立了联系。然而,摩尔多瓦的情况则大相径庭。它远离海洋,缺乏港口设施,国内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摩尔多瓦可谓是一穷二白。更令人担忧的是,该国的腐败问题也层出不穷。实际上,贫穷国家往往面临更严重的腐败问题,因为社会经济的匮乏使得治安管理与法律制度相对松懈,为贪官污吏提供了可乘之机。尽管如此,摩尔多瓦并非毫无经济亮点可言。该国的轻工业,尤其是葡萄酒产业,堪称一绝。这里曾是苏联的酒库藏地之一,甚至可以花数百欧元就能购得二战时期的珍稀葡萄酒。然而,仅仅依靠小小的酒业,显然无法支撑起摩尔多瓦整体低迷的经济形势。在教育领域,该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其教育水平甚至无法与中国贫困山区相提并论,更别提高等教育了。在物质匮乏、文化底蕴不足的背景下,谈论发展无疑是空中楼阁。此外,由于经济持续不振,摩尔多瓦面临着国内人口的大量流失。许多青壮年选择前往乌克兰或罗马尼亚寻求工作机会,这种跨国打工的现象,颇有些类似跨国农民工的境遇。首都基希讷乌,常被形容为世界上最“丑陋”的首都,其街道与建筑风格颇有些非洲贫民区的影子。与蒙古国相比,这里的情况更为严峻。尽管蒙古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矿产资源,但此地却连矿产资源都匮乏,仅剩土地和人口作为基础。在如此困境之下,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何不寻求与罗马尼亚的合并,以获取其富裕地区的资源呢?毕竟,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带来经济的改善。然而,摩尔多瓦全民通过投票,坚决选择了不合并。这或许正是他们穷苦人的骨气所在,他们不愿投靠他人,更希望独立自主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