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希讷乌 >> 基希讷乌经济 >> 腰椎管狹窄症中醫診治策略及經驗分享
腰椎管狹窄症是指椎間盤突出、椎體滑脫、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等原因引起的椎管管腔、側隱窩及椎間孔狹窄,從而刺激、壓迫脊髓神經根、動脈血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本病是一個綜合征,所以又稱腰椎管綜合征。神經受壓迫可能是局限性的,也可能是節段性的或廣泛性的;壓迫物可能是骨性的,也可能是軟組織。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椎管狹窄,因有其獨特性,不列入腰椎管狹窄症內,但腰椎管狹窄症可合併有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的主要症狀是腰腿痛及間歇性跛行,所以屬於中醫「痹証」及「腰腿痛」的範疇。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約80%發生於40-60歲,男性患者較女性患者多見,體力勞動者多見。
一、病因病機
腰椎管狹窄症可分為先天性狹窄和繼發性狹窄,導致椎管前後、左右內徑縮小或斷面形態異常。1.先天型椎管狹窄。多由於椎管發育狹窄、軟骨發育不良或骶椎裂等所致;2.後天性椎管狹窄。主要是腰椎骨質增生、黃韌帶及椎板肥厚、小關節肥大、陳舊性腰椎間盤突出、脊柱滑脫、腰椎骨折恢復不良和脊椎手術後等。先天性椎管狹窄症多見於青年病人,後天性椎管狹窄症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病人。
中醫認為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先天腎氣不足,腎氣衰退,以及勞傷腎氣,耗傷氣血為其發病的內在因素;反復遭受外傷、慢性勞損以及風寒濕邪的侵襲為其外因。其主要病機是腎氣不足,氣血虛弱,以及風寒濕邪痹阻,瘀血阻滯,經絡氣血不通,筋骨失養,發為腰腿疼痛。
二、臨床症狀及體征
本病發展緩慢,病程較長,病情為進行性加重。
1.主症。腰痛、腿痛和間歇性跛行。
2.腰腿痛的特徵。腰痛位於下腰部和骶部,疼痛在站立或走路過久時發作,躺下或下蹲位或騎自行車時,疼痛多能緩解或自行消失。腰腿痛多在腰後伸、站立或行走而加重,臥床休息後減輕或緩解。
3.間歇性跛行是本病的重要特徵。在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痛腿痛、下肢麻木無力,若繼續行走可有下肢發軟或邁步不穩。當停止行走或蹲下休息後,疼痛則隨之減輕或緩解,若再行走時症狀又會重新出現。
4.病情嚴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難,下肢不全癱瘓,馬鞍區麻木,下肢感覺減退。
5.檢查主訴症狀多,陽性體征少是本病的特點。
(1)腰部後伸受限,脊柱可有側彎、生理前凸減小。
(2)X線檢查:常在腰4-5、腰5和骶1之間見椎間隙狹窄、椎體骨質增生、椎體滑脫、腰骶角增大、小關節突肥大等改變,及椎間孔狹小等。
(3)CT及MRI掃描具有很好的診斷價值。可清楚地顯示狹窄的部位、範圍、狹窄的嚴重程度,已經成為評價腰椎管狹窄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治療
(一)針灸治療
腰椎管狹窄症症狀輕而又無特殊體征者,針灸治療可收到一定療效。本病腰部及下肢部的症狀表現多與足太陽經和足少陽經關係密切,選穴時應局部取穴與循經遠端取穴相結合。針灸治療本病,當以補腎強腰,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為法。
1.取穴。(1)主穴:腎俞、氣海俞、腰陽關、次髎、命門、白環俞、環跳、委中。(2)配穴:阿是穴、上髎、秩邊、承扶、陽陵泉、承山。
2.操作。每次選3~5穴,每日針治1次。腎俞用補法,其餘穴位用中等刺激或強刺激。腎俞穴直刺並微斜向椎體,深1~1.5寸。腰陽關直刺0.5~1寸,使局部及下肢酸、沉、脹。環跳穴直刺,針尖向外生殖器方向,深3~3.5寸,使局部酸脹,並向下肢放射。
(二)推拿治療
適用于輕度椎管狹窄的患者,根據其腰痛及腿痛情況,可選用點穴舒筋、腰部三扳法、抖腰法等手法,但手法應和緩,且不可粗暴,以免加重損傷,對於脊椎滑脫患者應慎用此手法治療。推拿治療腰椎椎管狹窄症可以舒筋活絡、疏散瘀血、松解粘連,使症狀得以緩解或消失。
(1)掌按揉法。①患者取俯臥位,醫者立于患者一側,在腰骶部施掌根按揉法或揉法,沿膀胱經而下,經臀部、大腿後部、膕窩、直至小腿後部,上下往返2-3次。然後點按腰陽關、腎俞、大腸俞、次髎、環跳、委中、承扶、殷門、承山等穴。彈撥骶部兩側的豎背肌及揉拿腰腿部。可將按揉法與點按穴位交替使用,若雙下肢均有病痛,則需雙側治療。②患者取仰臥位,醫者用掌揉法自大腿前、小腿外側直至足背上下往返2-3次,再點按髀關、伏兔、血海、風市、陽陵泉、足三裡、絕骨、解溪等穴,拿委中、昆侖等。
(2)腰部按抖法。助手握住患者腋下,一助手握住患者兩踝部,兩人對抗牽引。醫者兩手交疊在一起置於患者第4、5腰椎外行按壓抖動。一般要求抖動20-30次。
(3)坐位直腿屈腰法。患者兩腿伸直端坐於床上,兩足朝向床頭端,醫者面對患者兩足底部,然後以兩手握住患者的兩手或前臂,用力將患者拉向自己,再放鬆回到原位。一拉一松,迅速操作,重複8-12次。最後屈伸和搓動患者下肢,結束手法。
(三)、中藥內服治療
中藥內治法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在急性期,主要表現為風、寒、濕、邪內侵後引致痹證,或外傷後引致瘀血症。法當祛邪為主。慢性期,則當治本為要。辨證應抓住間歇性跛行這一特點,同時應注意其病理環節為腎氣虛衰,肝腎不足。
1.急性期
(1)風寒濕盛型。慢性下腰腿痛,間歇性跛行。症狀突然加重,腰部冷痛,陰雨天加重,得溫則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治法:祛風散寒除濕。方藥:活絡通痹湯。組方:獨活15g,續斷15g,川烏6g,草烏6g,熟地黃15g,桑寄生20g,丹參20g,黃芪20g,細辛3g,牛膝9g,地龍9g,烏藥9g,炙甘草9g,土鼈蟲6g。水煎服,日一劑、分二次服。
(2)氣滯血瘀型。慢性下腰腿痛,間歇性跛行,突然腰痛劇烈、拒按,活動受限。舌紫暗,脈弦。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組方:秦艽15g,川芎12g,紅花12g,當歸10g,桃仁10g,香附12g,甘草6g,五靈脂6g,羌活8g,沒藥8g,牛膝10g,地龍10g。水煎服,日一劑、分二次服。
(3)風邪入絡型。慢性下腰痛,間歇性跛行,下肢感覺麻木,有時感覺有蟻行走感,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治法:祛風勝濕止痛。方藥:羌活勝濕湯加味。組方:羌活、獨活各12g,藁本、防風、甘草、川芎各9g,蔓荊子12g,續斷12g,杜仲12g,桑寄生15g。若濕邪偏重者,可加生薏苡仁30g,萆薢12g。水煎服,日一劑、分二次服。
2.緩解期
(1)肝腎虧虛型。腰腿酸痛,喜按摩,疲倦乏力,纏綿難愈,舌淡苔薄,脈沉細。治法:調補肝腎,通絡止痛。方藥:壯腰補筋湯。組方:杜仲12g,續斷12g,當歸12g,牛膝12g,枸杞子10g,威靈仙12g,桑寄生15g,女貞子9g,墨早蓮12g。水煎服,日一劑、分二次服。
(2)任督失調型。腰腿疼痛,尿頻或失禁,大便困難,陽痿,馬鞍區麻木,舌淡少苔,脈沉細無力。治法:溫補腎陽,調理二便。方藥:八味腎氣丸加減。組方:肉桂3g,制附子6g,山藥15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茯苓12g,龜板20g,肉蓯蓉、熟地黃各15g,鹿角膠12g,白芥子6g,杜仲12g,牛膝12g,益智仁12g,狗脊10g。水煎服,日一劑、分二次服。
四、典型病例
黃某某,男,68歲。年3月19日就診。
主訴:右下肢放射疼痛及麻木1年余,加重3個月。
病史: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下肢放射疼痛伴有麻木,休息後可緩解,未予重視。隨後症狀反復發作,近3月來,患者感症狀加重,間歇性跛行明顯,疼痛可由右臀部放射至大腿及小腿外側,夜間疼痛加甚。經保守治療後,症狀無明顯緩解。經MRI檢查可見:腰4-5雙側神經根受壓,腰4-5相應節段椎管狹窄。專科檢查:患者步態跛行。腰椎屈伸、側屈及旋轉活動受限,腰椎棘突及椎旁壓痛、叩擊痛(+),疼痛無放散。左側直腿抬高試驗45°(+),雙側股神經牽拉試驗(-)。左側小腿外側、足底部淺感覺減弱。伴有四肢無力,夜尿3-4次,舌質紫暗有瘀點,苔薄白,脈沉细。
診斷:中醫:痹証。西醫:腰椎椎管狹窄症。
辨證:肝腎虧虛、氣滯血瘀。
治則:調補肝肾、活血化瘀。
治療:
(1)針灸治療:主穴:腎俞、氣海俞、腰陽關、次髎、環跳、委中。配穴:阿是穴、秩邊、承扶、陽陵泉、承山。操作:每次選用3~5穴,隔日1次,均取患側,各穴用強刺激或中等刺激,使傳感向遠端放射。
(2)推拿治療:先用掌按揉患側腰臀腿部3-5分鐘。用點穴法點按腰陽關、腎俞、大腸俞、次髎、環跳、委中、承扶、殷門、承山等穴。彈撥骶部兩側的豎背肌及揉拿腰腿部。可將按揉法與點按穴位交替使用。再用腰部按抖法抖動20次。最后用直腿屈腰法結束手法。隔日進行。
(3)內服中藥:服用調補肝腎、活血化瘀的中藥,方用壯腰補筋湯。組方:杜仲12g,續斷12g,當歸12g,牛膝12g,枸杞子10g,威靈仙12g,桑寄生15g,女貞子12g,墨早蓮15g,川芎12g,紅花12g,桃仁10g。7劑,日1劑,水煎服,分二次服。隨後復診時,視其症狀的變化,進行辨証加減。
經過10次的治療,右下肢放射疼痛明顯減輕,麻木程度亦減輕,間歇性跛行改善。經過20次治療後症狀明顯好轉,右下肢放射疼痛消失,麻木程度明顯減輕,無間歇性跛行現象。半年後隨電話随訪未見復發。
五、經驗及體會
腰椎管狹窄症,是指各種原因引起椎管各徑線縮短,壓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經根,從而導致相應神經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它是導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見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稱腰椎管狹窄綜合征,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年人。靜或休息時常無症狀,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下肢痛、麻木、無力等症狀,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時間後,方能繼續行走。隨著病情加重,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需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本病屬於中醫「痹証」及「腰腿痛」的範疇,病機是腎氣不足,氣血虛弱,以及風寒濕邪痹阻,瘀血阻滯,經絡氣血不通。因此治療以調補腎氣、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為主。
1.針刺治療方面:(1)補腎是治療腰椎管狹窄症的治本之法本病屬於脊柱的病變,與腎有密切的關係,因為足少陰腎經貫脊內,足少陰經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所以腎虛可導致脊柱發病。補腎的主要穴位:腎俞、關元俞、太溪。(2)督脈經穴和夾脊穴是治療本病的主要穴位本病屬於脊柱的病變,隸屬於督脈,督脈“並於脊裡”,督脈絡“挾膂上項”,故督脈的穴位和夾脊穴是治療本病的主穴。主要穴位:命門、腰陽關、十七椎、腰部夾脊穴。臨床上常用腰4、5夾脊穴,因為椎管狹窄常發生在這個部位。針刺手法均採用龍虎交戰法,補瀉兼施。針夾脊穴的深度在25~40mm之間,得氣後有脹感、電麻感向臀部和下肢擴散,然後行龍虎交戰手法,手法不宜過強。
2.推拿方面:①腰椎管狹窄症急性期應臥床休息,一般2~3周。症狀嚴重者可採用屈曲型支架固定,減少腰骶後伸。治療期間注意休息,加強局部保暖,可用腰圍保護。②囑患者鍛煉腹肌、腰背肌,恢復正常腰部姿勢,防止骨盆傾斜,以利於椎管靜脈回流。③推拿可與針灸等療法綜合使用。④對本病的治療手技療法以充分而柔和的手法為主,切忌腰部強力後伸、斜扳擠壓等不恰當的手法和過猛的被動運動。⑤經保守治療無效,病程較長,而且臨床症狀逐步加重,行動困難、二便失禁等影響工作和生活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3.中藥內服方面:臨床上分急性期及緩解期二大類進行治療,其中急性期按三種辨証分型:(1)風寒濕盛型。(2)氣滯血瘀型。(3)風邪入絡型進行治療。緩解期按二種辨証分型:(1)肝腎虧虛型。(2)任督失調型進行治療。临床上以緩解期的患者為多見,証型方面以肝腎虧虛型及氣滯血瘀型為多見。因此治法以活血化瘀,疏經通絡為主。
4.預防方面:腰椎管狹窄症的預防實際上是腰椎退行性病變的預防。(1)腰的保護。睡床要軟硬適中;避免腰部受到風寒侵襲;避免腰部長時間處於一種姿勢。(2)腰的應用。正確用腰,搬抬重物時應先下蹲,用腰時間過長時應改變腰的姿勢,多做腰部活動,防止逐漸發生勞損,(3)腰部保健運動。堅持腰的保健運動,經常進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