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希讷乌 >> 基希讷乌机票 >> 俄罗斯研究张宏莉赵静摩尔多瓦语言政
年第4期《俄罗斯研究》授权发布
摩尔多瓦语言政策及相关问题分析*
张宏莉赵静**
由于摩尔多瓦历史的复杂性和苏联时期语言政策的强制性,独立后的摩尔多瓦社会生活各领域存在着明显的“去俄罗斯化”倾向,并引发了一系列民族和社会问题:加告兹自治区和“德左”地区因语言问题与摩尔多瓦政府摩擦不断,联合主义势力渐强,双重国籍者数量持续增加。摩尔多瓦的语言政策,对处于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摩尔多瓦国家的复杂走势,将产生微妙影响。
摩尔多瓦语言政策去俄罗斯化俄语
D.15A-X()04-(15)
由于地缘和历史渊源,摩尔多瓦共和国的俄语普及程度高。为了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独立前后,摩尔多瓦通过《国语地位法》、《宪法》及《语言功能法》等法律法规,确立了摩尔多瓦语的国语地位,“去俄罗斯化”色彩浓厚(俄语为族际交际语)。与此同时,由于“比萨拉比亚”问题,民族主义者不仅追求民族独立,更希望与罗马尼亚合并。随着“脱俄入欧”步伐的加快,语言政策中的“去俄罗斯化”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本文力求在阐述摩尔多瓦语言政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去俄罗斯化”和“大罗马尼亚”意识对当今摩尔多瓦语言现状的影响及相关的民族和社会问题,并对语言政策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预测。
一、摩尔多瓦的语言政策
(一)苏联解体前的语言政策
自年俄国将位于德涅斯特河与普鲁特河之间的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大部分领土)划入自己的版图后,俄语逐渐成为当地的通用语言和官方语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比萨拉比亚成立摩尔达维亚民主共和国,年4月与罗马尼亚合并。-年间,俄语在比萨拉比亚丧失官方语言地位。虽然罗马尼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制语言政策(如从年开始禁止在公共场合说俄语、烧毁俄语书籍等),但效果并不理想,俄语仍然保留了通用语的功能。
年6月,苏联将比萨拉比亚并入苏联版图。同年8月,在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和大部分比萨拉比亚的土地上,建立了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年3月13日,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在民族共和国学校必修俄语的决议》,要求中学毕业生必须掌握俄语。年8月12日,刚刚成立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就通过了该决议,并很快(同年9月23日)做出决定,从年1月1日起,摩尔多瓦语(以下简称“摩语”)的书写方式由拉丁字母改为基里尔(俄文)字母。这些变化意味着,苏联政府有意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掌握俄语,使少数民族语言向俄语靠拢。
随后,苏联的语言政策明显偏重俄语,与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命运一样,摩语的生存空间遭到不断压缩,如从年起,许多农村学校开始用俄语教学,并把摩尔多瓦族学生从摩语学校转入俄语学校,摩语学校数量锐减。在苏共颁布《关于加强学校与生活联系和进一步发展国民教育制度纲要》(年11月)后不久,摩共中央通过《关于改善共和国中学俄语教学状况和措施的决议》,要求把俄语教学质量提升到更高水平,并且要展现出“对俄语语言文学的热爱”。
20世纪60年代,一大批作家公开要求确立摩语的国语地位、摩语书写转用拉丁字母。受此影响,摩政府同意各单位、组织及商店悬挂双语牌匾,用摩语书写街道、机构名称,恢复摩语报刊杂志的发行。
-年间,围绕摩语地位的斗争相对平和,原因有二:一是文艺活动家们要求确立摩语为国语的提议未得到广泛支持;二是政府继续打压摩语,如-学年基希讷乌的摩语学校为33所,-学年有11所,而-学年仅剩8所[①]。
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争取赋予摩语国语地位的斗争步入新阶段。“摩尔多瓦人民阵线”把确立摩语的国语地位当做主要任务,与此同时,支持确立摩语及俄语双国语地位的力量跃跃欲试。“双国语法”的拥护者甚至在德涅斯特河左岸及右岸、别利齐市、基希讷乌市等地区举行反对将摩语确立为唯一国语的长期大罢工。其结果是,摩最高苏维埃通过《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国语地位法》(年8月)(简称《国语法》),规定摩语为国语,俄语为族际交际语。
(二)独立后的语言政策
摩尔多瓦共和国独立初期继续沿用年的《国语法》。为了强化新独立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年通过的《摩尔多瓦独立宣言》明确提出,尽快将教育、公文事务、出版等领域使用的语言转为摩尔多瓦语(摒弃俄语)。年通过的《摩尔多瓦共和国宪法》,则再次确立了摩语的国语地位。
自年摩尔多瓦农业民主党上台后,放宽了前执政党人民阵线确立的语言政策,对俄语的打压略有松动,并对俄语的特殊地位进行了解释——不同于区域语言地位。另外,议会还通过有关对公务员进行国语培训、缩小国语考试人员范围、降低考试标准等决定。而在加告兹地区,摩语、俄语和加告兹语均为官方语言,俄语是合法的公文用语。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确立摩语为国语而引发的冲突逐渐消减,摩政府通过《非主体民族公民国语学习纲要》,进一步加强国语的地位和使用范围,并对《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境内语言功能法》第7章和《国语水平测试方法》中公职人员的语言职责进行修订,要求国家机关、工会、政治及社会组织、企业、科教、文化、医疗、交通等领域的领导“在工作中义务使用国语”,要求掌握国语的人员名单中,还包括大众传媒和对外经贸工作者。
年4月,摩共第一书记沃罗宁(ВладимирВоронин)当选总统,赋予俄语官方地位的问题出现转机。年7月,宪法法院通过《少数民族及其组织法律地位法》,对少数民族在各级执行与诉讼机构、军队及公共秩序维护机构中相应的代表比例做出规定。不过,由于俄语居民的国语水平不高,其在权力机构中的相应代表资格并未得到落实。与此同时,该法重申了俄语成为官方语言的条件,这被视为在赋予俄语第二国语地位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年末,执政的共产党向宪法法院提交关于赋予俄语第二国语地位的法律草案,要求在摩境内自由地使用俄语,公民应该同时掌握摩语和俄语。然而,提高俄语地位的意图非但未得到社会支持,反而引发了民众的抗议。自年1月9日起,首都基希讷乌的数千青年学生多次举行集会,抗议教育部关于从小学2年级起(而非5年级)义务学习俄语(作为第二国语)的做法。之后不久,摩政府宣布取消上述决定。年5月,摩宪法法院否决了一系列有关户籍登记、少数民族人权及其组织的法律地位的法律草案,禁止在书写居民点及街道名称、户籍登记及起草文件时同时使用俄语与摩语。6月,宪法法院通过决议,宣布摩语为国家唯一国语,否决了议会有关俄语与摩语同为国语的草案。这就意味着,争取俄语第二国语地位的努力彻底失败。年3月底,执政的自由党甚至向议会提交关于剥夺俄语族际交际语地位的草案[②]。
二、语言现状:俄语的使用范围逐渐萎缩
为了尽快摆脱苏联印迹,摩政府的各项政策均表现出明显的“去俄罗斯化”倾向。所谓“去俄罗斯化”,是指将俄语从某些人群的生活中排挤出去或者彻底根除的过程[③]。下文将从公文事务、教育、大众传媒和日常生活领域四个维度,分析摩尔多瓦的语言现状。
(一)公文事务领域:国语成为主要工作语言,俄语使用严格受限
独立后,摩语成为摩国家各机关单位的主要工作语言,俄语行使功能的领域逐渐被压缩。年9月通过的《摩境内语言功能法》第3章第10条规定:“国家权力机构、行政管理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工作语言是国语,必要时可将文件译成俄语,上述机构要分阶段推行国语。”“各类通知、公告及广告的文本必须用国语书写,必要时附以俄语翻译”[④]。然而,年5月通过的《摩宪法法院决议》却指出,年4月通过的《户籍法》及同年7月通过的《少数民族及其组织法律地位法》中有关语言的表述与《宪法》不符,居民点及街道名称、户籍登记及文件起草不能同时使用俄语与国语。
到了年,摩议会对公文语言的规定更加严厉,明确要求,“在录入身份证的相关信息时只能使用国语;商店招牌、海报、公共交通工具的信息、广告等禁止用俄语书写;所有文件(包括出生证明、婚姻登记等)均用国语办理;医疗机构、法院及其他权力机关的所有信息必须用国语发布。”[⑤]年7月,摩政府甚至以不符合相关行政法规为由,对使用俄语标语的示威游行者处以罚款。[⑥]随后,摩法院也以缺少俄语翻译为由拒绝接受俄语诉讼。至此,摩语完全占领了公文事务领域,俄语则被彻底排挤出了这一范围。
(二)教育领域:强行压缩俄语学校数量和俄语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大罗马尼亚”意识
独立后,摩尔多瓦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旨在提高国语在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强化主体民族文化意识。年颁布的《摩尔多瓦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语是所有院校的必修课。
近年来,俄语在教育领域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学年,摩尔多瓦有近所俄语学校和多所双语学校,如今有所俄语学校(不含“德左”地区)及84所双语学校。-学年,在各类中高等学校接受俄语教育的学生共17.52万,-学年为11.56万[⑦]。在5至9年级的学生中,仅有60%的学生把俄语作为必修课;某些中学高年级(10至12年级)的学生只能把俄语作为第二外语选修。年7月,摩政府发布名为“优化”的项目,计划在年前关闭个班级和所学校(大部分是俄语学校),更加表明了摩政府欲将俄语排挤出教育领域的态度。
(三)大众传媒领域:俄语传媒与日俱减,摩尔多瓦语传媒大幅增加
年10月,摩尔多瓦议会通过《广播电视法》,规定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广播电视台,国语节目不得少于节目总量的65%。年7月颁布的《摩尔多瓦共和国广播电视法》第11条做出进一步规定:年1月1日前,国有和私有电视台国语播出的信息分析类节目不得少于65%,年1月1日该指标应达到70%。从年1月1日起,必须保障播出的国语类电视节目不少于节目总量的70%,播出的国语类广播节目应不少于信息类节目总量的80%[⑧]。目前,俄语类电视节目与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分别占国家电视台播出时间的15%和10%,仅有个别电视台部分转播俄罗斯电视台和电台的节目。
独立前后,摩境内俄语和摩语出版物数量形成鲜明对比。在年出版的种图书中,有种(64%)俄语图书,平均发行量为1.18万册;而在年出版的种图书中,只有种(33.8%)俄语图书,平均发行量仅为册[⑨]。年,摩语书籍和杂志的出版量分别占出版总量的33.7%和32%,年该比例上升为73.5%和53%,[⑩]年为71.6%和58.3%,年为69.3%和40%[11]。
(四)日常生活领域:掌握俄语的人数不断下降,摩语普及程度大大提高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摩国内有.15万人(23.1%)以俄语为母语,其中包括55.7万俄罗斯族人、22万乌克兰族人、12万摩尔多瓦族人、4.8万犹太人及1.1万白俄罗斯族人;有.3万人(66%)以摩语为母语或者第二语言,其中包括11%的少数民族[12]。根据年人口普查结果,以摩语为母语的人约万(60%),以俄语为母语的人38.28万(11.3%),其中包括97.2%的俄罗斯族人,2.5%的摩尔多瓦族人,31.8%的乌克兰族人,5.8%的加告兹人和13.9%的保加利亚族人[13]。另外,有15.5%的居民经常讲俄语,58.7%的居民程度不同地掌握俄语;58.8%的摩居民经常讲摩语,81%的居民程度不同地掌握摩语[14]。据调查,年摩国内有25万人(7.1%)认为俄语是母语,有万人(48.6%)掌握俄语,其中50万人(29.4%)主动掌握俄语,万人(70.6%)被动掌握俄语;有万人(51.4%)完全不懂俄语[15]。显然,以摩语为母语并且经常使用摩语的人数远远超过掌握俄语的人数。
三、语言政策引发的民族和社会问题
摩尔多瓦语言政策中的“去俄罗斯化”倾向,造成了不同群体间语言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并成为一系列民族和社会问题的诱因。
(一)加告兹独立,因语言问题与摩政府关系微妙
20世纪80年代末,“摩尔多瓦人民阵线”的拥护者不仅支持摩语成为国语,而且强烈要求摩与罗马尼亚合并。这一行为引起加告兹人的不满。加告兹人遂以本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传统受到歧视而宣布独立。年12月,摩议会通过《加告兹法律地位法》,称加告兹是摩尔多瓦的一部分,是具有特殊地位的自治地区,加告兹人可在权限范围内解决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当摩尔多瓦独立地位发生变化时,加告兹人有权自治。该法还规定:“摩尔多瓦语、加告兹语和俄语是加告兹的官方语言,(国家)保障加告兹境内官方语言和其他语言发挥功能。”[16]
近几年,作为“地方自治体”的加告兹与摩政府在语言问题上的摩擦仍然不断。年,加告兹约有10%的中学毕业生未通过“罗马尼亚语言文学”科目的考试。按照摩教育部规定,此类考生一年内不得重考,颁发给这些学生的毕业证书必须标明未通过此项考试的信息[17]。而加告兹当局则决定,给学生颁发的毕业证书不标明此项考试成绩。如上文所述,摩政府在年前优化(即关闭)学校的计划,加告兹的俄语学校也在其列。为此,加告兹当局打算以立法方式加以抵制[18]。年底,摩宪法法院裁定罗马尼亚语为国语及官方语言,也引起了加告兹人对政府的强烈不满和对加告兹族被同化的担忧。年初,加告兹自治区举行公投,70.42%的人参与投票,其中98.09%的人支持加告兹保持自治地位(以便在摩尔多瓦“独立地位发生变化”时有权自决),1.9%的人表示反对[19]。摩中央政权认为公投非法,并就此展开调查,使该地区的紧张气氛陡然加剧。
(二)“德左”成立,加入俄联邦愿望强烈
早在年,宣布摩语为唯一国语的《国语法》就引发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俄语居民的强烈不满。随后推出的《摩尔多瓦语回归拉丁书写法》及联合主义(要求摩罗合并)主张,甚至引发了该地区摩尔多瓦族居民担忧被边缘化的争议。年9月,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20](简称“德左”)宣布成立。虽然摩政府与“德左”当局进行了多次会晤,但是双方的矛盾至今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时常因语言问题而不断升级。例如,年7月,“德左”当局关闭了当地教授罗马尼亚语的学校,不久摩政府就做出回应,对“德左”企业实施经济制裁。
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居民对俄语的感情深厚,并视其为自己宝贵的文化财富。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俄语是该地区乌克兰人熟练掌握的第一或第二语言,就连右岸地区的乌克兰人也坚决支持赋予俄语官方语言的地位,他们甚至坚决反对将农村学校的授课语言由俄语转为乌克兰语[21]。其他少数民族,如保加利亚族,也视俄语为其保持社会文化地位及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基于此,该地区居民倾向于同俄罗斯及乌克兰保持友好而紧密的联系。年,“德左”举行全民公投,97.1%的投票者支持该地区独立并成为俄罗斯联邦的自由邦,94.6%的投票者反对放弃独立而成为摩尔多瓦的一部分[22]。有73.3%和57.6%的问卷被调查者希望“德左”与俄罗斯及乌克兰保持友好紧密的关系[23]。另外,该地区绝大多数人拥有双重国籍,拥有俄联邦国籍的德涅斯特人超过15万[24]。年初,“德左”最高苏维埃主席布尔拉(МихаилБурла)甚至向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纳雷什金(С.Е.Нарышкин)提出加入俄罗斯联邦的请求[25]。
(三)“联合主义”势力大增,摩罗合并呼声高涨
摩境内“联合主义”及双重国籍问题与由来已久的“比萨拉比亚”问题息息相关。13-14世纪,罗马尼亚人在该地区建立了瓦拉几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三个公国。比萨拉比亚占摩尔多瓦公国领土的大部。18世纪初,俄国开始南扩。年奥斯曼土耳其战败,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俄国。年,比萨拉比亚通过与罗马尼亚统一的决议。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比萨拉比亚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年,罗马尼亚将比萨拉比亚割让给苏联,随后又将比萨拉比亚夺回。年,苏联重新占领了该地区。“比萨拉比亚”问题的曲折性与复杂性,使摩境内的民族主义者不仅追求民族独立,同时还致力于回归自己的母国,要求实现罗摩统一。
很有意思的是,年的《国语法》及《语言功能法》确立摩语为国语,年的《独立宣言》则宣布罗马尼亚语为国语,年的《宪法》又规定摩语为国语。显然,在摩尔多瓦的法律体系中,摩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事实上,有关摩语和罗马尼亚语是否同属一种语言的纷争不断。学术界普遍认为,“摩尔多瓦语”这一名称不过是罗马尼亚语在摩尔多瓦共和国的一个政治性称呼,有关语言和民族性的分歧主要存在于各政治势力之间。而且在摩尔多瓦的历史教育中,也因各派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主张。自由党、自由民主党和同盟党主张讲授罗马尼亚历史,而民主党和共产党则认为应该讲授摩尔多瓦共和国历史。联合主义者正是利用法律表述上的不一致,积极推进摩罗合并。苏联解体后,罗、摩两国政界一直存在主张统一的力量,以求“借助罗马尼亚进入欧洲,借助欧洲加入罗马尼亚”。年,在罗马尼亚开始加入欧盟谈判和摩尔多瓦国内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摩尔多瓦政界又再次提出摩罗合并问题。
罗马尼亚方面一直希望两国合并。年,罗总统伯塞斯库(TraianBasescu)与摩总统沃罗宁会面时,提议摩罗联合成为一个国家,同时加入欧盟。年底,伯塞斯库重申这一提议。基于此,摩民族主义者大力宣传摩罗合并思想。年,一个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的非政府组织联盟,推出名为“行动”的公民纲要,旨在“提高对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两国统一的重要性的认知度”[26]。
近几年,在罗马尼亚方面的支持下,摩境内与罗合并的呼声愈加强烈。“联合主义”与反对派摩擦不断,年3月25日,联合主义者与摩尔多瓦主义者之间在首都基希讷乌发生冲突[27]。年底,摩宪法法院终审裁定,摩尔多瓦的官方语言为罗马尼亚语,同时正式承认摩尔多瓦的国语为罗马尼亚语[28]。这既是联合主义在实现摩罗统一道路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其继续推进摩罗合并的有利因素。
(四)双重国籍数量持续增加,未来走向扑朔迷离
由于“比萨拉比亚”问题,在摩独立之初,罗马尼亚虽然承认其为独立国家,但是仍然强调罗摩属同一个民族,讲同一种语言。年6月通过的《国籍法》允许双重国籍的存在,“摩公民不因获得他国国籍而失去本国国籍”[29]。与此同时,罗马尼亚也为摩公民重获罗国籍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出生时取得的国籍不得被取消”;“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罗马尼亚’时期曾经拥有罗马尼亚国籍者及其后裔无需放弃外国国籍,无需移居罗马尼亚,即可通过简易程序重获罗马尼亚国籍”。年第36号政府令更是将重获国籍的资格从“前公民”的第二代后裔延至第三代后裔,并取消了在罗马尼亚境内连续居住的限制[30]及罗马尼亚语面试的要求[31]。因此,在摩尔多瓦经济每况愈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摩居民开始积极申请罗马尼亚国籍。根据官方资料,-年,摩司法部国籍管理局发放了29.91万份申请他国国籍的证明材料。截至年,摩境内共有90多万摩尔多瓦人拥有罗马尼亚国籍[32]。据年摩尔多瓦议会选举结果,1/4的新当选议员拥有罗马尼亚国籍。精英人士获得罗国籍,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摩未来的政治走向。虽然罗摩统一问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解决,但是双重国籍者的大量存在无疑加大了罗摩统一的潜在可能性。
四、语言政策发展趋势
(一)俄语地位面临艰难挑战,“去俄罗斯化”程度加剧
独立以来,摩境内的俄罗斯族居民数量持续减少,从年的56.4万降至年的15万,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3%降至4.3%。同时,以俄语为母语的居民数量也持续下降,从年的.15万减少至年的38.28万。另外,俄语居民的语言水平下降。一方面,如前所述,俄语类电视广播节目比例缩减,俄语图书出版量下降,使得俄语居民的语言水平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在教育领域,俄语教学困难重重,俄语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条件:(1)师资不足,-学年摩境内共有名俄语教师,到年仅有名;(2)课时压缩,学习俄语的课时数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如一年级、二至四年级、五至七年级、七至九年级及十至十二年级的周学时分别为8、7、6、5和2小时;(3)教材稀缺,一是学生使用的俄语教材大多与摩教育部教学大纲不符,二是学校禁止使用俄罗斯的教材[33]。
摩政府实行的一系列“去俄罗斯化”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摩语的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据年人口普查的资料,熟练掌握摩语的俄罗斯人的比例已经从年的11%增至27.4%。而根据社会民族调查数据,-年间,城市的俄罗斯族居民不同程度掌握摩语的比例从21%增至43%,超过一半的俄罗斯族青年掌握摩语[34]。
近年来,摩多数居民对待俄语的态度有所好转,支持提高俄语地位的呼声不断。摩社会政策研究所年5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1%的摩居民支持赋予俄语第二国语的地位,其中包括44.5%的摩尔多瓦族人[35]。由此可见,摩主体民族也大体上同意在国家公共生活领域使用俄语,即赋予俄语第二国语的地位。
但是,与摩多数居民的宽容态度相反,摩政府在各个领域的“去俄罗斯化”倾向并未减弱,提高俄语地位几乎成为一部分人的奢望。如在公文领域,俄语的使用空间一再被压缩。独立初期,允许公文在必要时用俄语书写,商品名称、商标、说明书同时使用国语和俄语,到了年,所有公文、广告、信息等禁止用俄语书写。
(二)“脱俄入欧”步伐加快,“大罗马尼亚”意识增强
近年来,摩尔多瓦加快了“脱俄入欧”的步伐,试图逐渐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进而向西方靠拢,最终实现“重返欧洲”的目标。年3月,执政联盟联合推举的无党派人士尼古拉·蒂莫夫蒂(НиколайТимофти)当选总统。执政联盟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路线,把加入欧盟作为外交优先方向。年11月,摩尔多瓦在“东方伙伴关系”维尔纽斯峰会期间,与欧盟草签准成员国协定。这表明,摩尔多瓦与欧洲的距离越来越近,远离俄罗斯的步伐日渐加快。
摩政府近年来的政治走向直接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领域的政策越加朝着有利于政治走向的方向发展。例如,年7月27日摩议会通过的《摩尔多瓦共和国电视广播法》就明确写道:“摩尔多瓦加入欧盟后,所管辖的广播电视单位要为欧洲节目提供至少51%的播出时间。[36]”又如,在双重国籍问题上,尽管摩共在执政期间曾试图培养国民的民族身份认同感,反对“亲罗马尼亚”倾向,谴责罗方试图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大罗马尼亚”的愿望,但是近几年摩政府在公民重获罗马尼亚国籍这一敏感问题上较为宽容,不仅默认了这一政策,还为申请人提供各种便利,如开具入籍相关证明、允许罗马尼亚增设领事机构等等。显然,摩政府允许甚至支持公民重新获得罗马尼亚国籍,进而成为欧盟公民,以期早日加入欧盟。
同样,为了达到政治目标,摩政府加快了“大罗马尼亚”进程,最终承认摩语与罗马尼亚语同属一种语言。如上文所述,在摩尔多瓦相关语言的各种法律法规中,有关国语名称的表述在摩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变幻不定。文字游戏已然成为各政治势力较量的手段:摩语为国语,意在强调摩尔多瓦的独立性,摩尔多瓦与罗马尼亚分属两个独立主权国家;罗马尼亚语为国语,则表达了“脱俄入欧”、与罗马尼亚合并的愿望。年,以自由党为主的部分议员上诉宪法法院,要求裁定《宪法》中对官方语言的规定与《独立声明》的文本内容表述不一的情况。宪法法院则以《独立声明》是《宪法》的法律及政治基础,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独立声明》的原则相冲突为由,最终裁定摩尔多瓦的国语和官方语言均为罗马尼亚语。
为了实现摩尔多瓦与罗马尼亚最终的合并,联合主义者不仅推动摩政府承认摩语与罗马尼亚语的同一性,而且鼓动摩主体民族在新一轮的人口普查中,将自己的民族属性登记为罗马尼亚族并指明自己的母语为罗马尼亚语[37]。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获得罗马尼亚国籍,也有利于摩早日加入欧盟(因为罗马尼亚语、英语及法语是欧盟的官方语言)。摩尔多瓦的语言政策,对处于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摩尔多瓦国家的复杂走势,可能会产生微妙的影响。
Dueto内蒙古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最新治疗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aoqiongq.com/jxnwjp/1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