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希讷乌

私家地理摩尔多瓦昨日情怀

发布时间:2017/11/15 14:50:31   点击数:

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未经发现的华沙和布拉格,这不是一座繁花似锦的旅游城市。

文、图/雷楠

我在戛然而止的铁轨声中醒来,借窗外惨白的灯光,看分针慢慢挪动:四点零一,零二,零八零九——好长一段死寂,随后有杂乱的脚步声、说话声,再然后是敲门声。有警察走进包厢,尽管态度远谈不上凶狠,但那一身从头到脚的迷彩,让人有被劫车的恍惚。

这里是罗马尼亚的边境城镇,温格内普鲁特(UngheniPrut),距摩尔多瓦不过几百米距离。从一头到另一头,却经历了无尽的等待:昏暗的车厢中人来人往,护照被罗马尼亚边警收走,许久才归还。摩尔多瓦那边略好一些,边警带着证件检验仪上车。此外还有海关官员,无视我们无辜的眼神,翻开床底板一一细查。所有手续办妥,若你以为可以再次上路了,那便错了:车厢开始轻微震动,接踵而来的是蹒跚和巨响——国境线的另一边,尚保存着前苏联时期的铁轨,所以所有进入摩尔多瓦的火车,须在此更换底盘。可别小瞧了这加宽十厘米的铁轨,它是特有的苏联式防御:苏德战争之始,德军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战线推进了三百公里,但由于铁轨规格不同,所有进入苏联的补给火车不得不在边境更换底盘,可想而知德军铁路部队永远处于超负荷的状态,才给了苏军喘息之机。这充满传奇色彩的底盘转换,于列车员却熟稔到形同吃饭睡觉,他披着大氅,倚在幽暗的过道上,呆滞无神地望着窗外。倒是我等猎奇的游客,心中旧情怀泛滥,忍不住将身下的枕木想象成时代的转折,仿佛往前再往前,就能重回到旧日苏联。接近六点的时候,一切又回归平静,火车再次缓缓启动,只剩下车轮滚滚,一下又一下地撞击着变宽的铁轨。

比咖啡因更有效的,便是陆路过境的这番折腾。偏头见车窗外天空已泛出隐隐青白,胡乱地想象着基希讷乌(Chisinau)的模样,再不能成眠。选择火车作为进入基希讷乌的触角,显然最合适不过,从不加修饰的隔板到过时的老式地毯,它符合我对昨日情怀的所有想象。若说伦敦开往威尼斯的东方快车代表了贵族们的辉煌往昔,那只有在这破旧的慢车上,你才能混入基层,找回同盟的亲切,那些听不懂的问候似乎也更真心实意。只可惜这样的伪装持续不了太久,早晨八点火车终于到站。我们越过蹒跚的大叔大婶们,快步向前,身上的旅游背包在蛇皮袋们的衬托下,显得不合群地刺眼。

修道士和农家菜

这一切的匆忙都是有原因的。将酒店订在离火车站步行五分钟的地方,为的是能赶在当天造访老奥尔海伊(OrheiulVechi)——嵌于崖壁上的洞穴修道院。约好的司机是位上年纪的老伯,见我们从电梯出来,远远便站起来颔首示意。我担心他如世界上大部分司机一样,喋喋不休地搭话或是练习英语,但谢天谢地没有,眼前的大伯略显腼腆但又不失礼貌。扯聊通常无妨,但对于折腾了一大早没睡好的我来说,这沉默简直太好了,不用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应对。

老奥尔海伊不算远,若不算堵车及同牛羊鸭鹅间的一次次相让,一个多小时便可到达。我本以为只是来看又一座修道院,如过去看过的十几座一样,到了才发现另有玄机。这小地方或正是整个国家的缩影:世界上并无永恒的君主,所有的胜利终会被时间击溃。达契亚时代当地人曾在这里建有要塞,后被罗马人吞并。14世纪时斯特凡大帝也曾来过,又被前来扩张的鞑靼人占领,他们在同一片土地上建起新的碉堡、新的城市,亦在时间的洪流中被一点点吞噬。更近一些是前苏联时期,苏维埃政府关闭了当地新建在山顶的教堂,直到摩尔多瓦独立后才重新对外开启。多少文明和政权在这里来去匆匆,却鲜有人为之驻足。

洞穴修道院是整个遗迹群中最重要的一处,穿过农民居所,沿空荡荡的小道上山,一路仅我们同行的三人迤逦而前。据说当初修士们进修道院的入口,已毁于19世纪的一场地震,如今的门洞是后来重建的。门板仄仄的掩着,我迟疑着没有举步向前,怕打扰隐修者——是渺无人烟的山脊,让我在瞬间里有了幻觉,以为这会是一场浪漫的偶遇,却忘了刚在山脚买过观光门票。嘎吱一声,司机以不容置疑的热情上前拉门,将我从浪漫的幻想中拉回现实:光哗地洒在阴暗走道中,那条冗长的甬道一直斜伸下去,没有滴水的钟乳,没有蛰伏的蝙蝠,黑暗的那一头,等待我们的仅是一个摆摊的修士。

洞穴修道院于14世纪由东正教教徒建立,一代又一代,他们在这石壁上凿出的空间中生活、修行,直到18世纪才被完全遗弃。摩尔多瓦独立后不久,有一些修道士重新回来,将它慢慢恢复成从前的样子。我没遇到那个盛传中健谈的、会一点英语的白发Ife,眼前是位相对年轻的修士,占了小礼堂的角落,卖些蜡烛挂画之类,见有人进来,巴巴地跟上来却又一言不发。我们的到来对他究竟意味着什么,谜底因沉默而封存,或许是能多卖几根蜡烛,或许是可以得一些善款,又或许,他只是太渴望同人讲话,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在这少有人光顾的岩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守在阴暗的甬道尽头,又能等到多少人前来叩门。他把我们引到一扇不起眼的木门边,门被推开的一瞬,光打进来,修道士苍白的面孔忽然有了神采。他骄傲地微笑着,示意我们向前。门外是个由岩石生生凿出的平台,列乌特河上的风迎面吹来,呼呼作响,苍茫云层下闪动着长河的光芒。这光芒,或许便是支持他守护在黑暗里的力量罢。

回程路上去吃了酒店推荐的动人“农家菜”,所谓农家,就是由不懂英文的当地居民,在装修成旧时模样的民宅中,身着传统服饰准备午饭,方便游客追寻那些怀旧情怀。这人造情怀标价20欧元,没吃饱但总算将水喝足后我们爽快掏钱,心里亦对酒店说的“动人”有了深刻理解。

后来,我没去传说中的克利科瓦(Cricova)酒窖——这个据说是欧洲最不出名的国家里最出名的旅游支柱,而是重走了基希讷乌的大街小巷,混在充满当地人的小饭馆里,用远不够支付情怀的价钱点了满满一桌美食,烤肉馅饼芸豆热汤,吃了个大快朵颐。

白城石花

我总以为肯花些力气,去个不出名的地方,心底多少会对目的地有些别样的情感,可原来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欣赏摩尔多瓦。旅游论坛上不乏当自己是世界中心的自大狂们,将基希讷乌说得一文不值。有人看不下去,忍不住跳出来反驳:学50个当地单词,并且,不要把它当作未经发现的华沙和布拉格!我不禁会心大笑,庆幸自己虽仍是摩尔多瓦语文盲,但总算没把目的地幻想成又一座繁花似锦的旅游城市。这个国家的首都就如预想一样,苍白得一塌糊涂:从酒店15楼的房间阳台俯瞰斯特凡大街,除了蓝天竟看不到太多色彩。眼前的城市经历过二战炮火的洗礼,现有的建筑多为战后由白色石料新砌,故又有白城石花之称。石花的说法兴许已过时——据说从高空鸟瞰,整个基希讷乌仿佛一朵石雕的花,各类白色建筑构成了它的五个花瓣。可基希讷乌扩张的脚步从未停止,如今已难觅当年的五瓣形状。但当地人爱花倒是真的:大教堂公园后的鲜花市场,在暗沉的冬日天色中,大约是这城市唯一的斑斓所在。沿斯特凡大街一路往西,崭新的公车同老式电车交替驶过,恍惚间让人不知今夕何夕。迎面走来的行人大多如他们的城市一般,面色苍白,但当被拦下问路时,又绝不吝啬为你提供力所能及的所有帮助。我享受过客同城市间的这般平衡,既没有被包围在层层观光客之中,也不至于被当地人反猎奇作猴子围观。这条路的终点是斯特凡大公的雕像,他是摩尔多瓦人的英雄,亦是罗马尼亚人心中的英雄。手持宝剑高举十字架的他,一如千年前巍然而立,守护着自己的臣民。回程行至议会大楼前,偶遇示威队伍,警察早见惯了场面,慢条斯理地维持秩序。回来后查了队伍挥舞的旗帜,是摩尔多瓦共产党的标识,这大概是在野党同执政党间永恒不变的节目,连我们这些迷惘的外国脸孔,都被热情的塞了传单。相对而言,路人们倒温和慵懒多了,即便巨变将至,也未感觉到太多的激动和焦灼。

不懂俄语又不懂摩尔多瓦语的我们,后来误打误撞倒也结识了当地朋友,交流时用的除了少量英语,主要竟是中文——同瑞塔的相遇简直匪夷所思,当时她正和朋友彼得去买泳镜,擦肩而过间听到我们的对话,便转身以同样标准的普通话问候,你们来自中国?这是到摩尔多瓦的第二个夜晚,我和同伴吓了个不轻,这惊吓来自语言与形象的错位:环顾四下,除了眼前金发碧眼的女孩及朋友,再无他人。

瑞塔曾在中国读过两年硕士,离开后仍不忘樱花绚烂的校园。说起往日种种,我们站着聊了半天,不甚过瘾,于是找了地方坐下。咖啡馆挂着JuliusMeinl的牌子,是我最喜欢的奥地利咖啡,饮料单是嵌在桌内的平板电脑,现代到让人一时忘了身处何处。我想把中文名字写给瑞塔,但四下张望竟找不到纸笔,最后还是同伴手里的iPhone解决了问题,而就在一街之隔的贫民窟中,仍有人正拿着诺基亚时代的砖头手机,匆匆跳上除了喇叭其他都响的老式公车。

遥远的它

去首府蒂拉斯波尔(Tiraspol)有很多种方式,你可以选择以不算昂贵的价格,从基希讷乌雇导游开车陪你前往。他们自会帮你搞掂一路上的麻烦,带你去最值得参观的景点,给你讲你希望听到的故事。或也可以同我们一样,和去敖德萨的乌克兰人混在一起,以更廉价的火车进入,同入境官员捉迷藏,然后,如无头苍蝇但总算自由地四处乱转。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单程时间都不会超过两小时。

我们在一个阴天的早晨到达蒂拉斯波尔。下火车那刻,手里紧揣着的五英镑纸币,已因手汗而变得潮湿——这是关于德涅斯特河左岸的众多传说之一:入境时会有官员刁难索贿。从站台到出口不远,但已有足够的时间容我胡思乱想:这里的海关是什么样?有人持枪吗?边警能讲几句英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天马行空中我发现自己竟已站在了火车站外。没有人挡道,自然也没见传说中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共和国”出入境管制站。

德涅斯特河左岸(简称德左)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它被孤星称为“欧洲最奇怪的角落”:虽属于摩尔多瓦领土的一部分,但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的那场内战,让他们来不及道一声珍重,便已双双转身离去。这不仅是两个地方的事,俄罗斯的介入使这恩怨更如藤葛不清:自几个世纪前的沙皇时代起,经历比萨拉比亚、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东斯拉夫人在这里几进几出,逐渐扎根落户。于是,当摩尔多瓦从前苏联脱离,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德左却选择了留下。他们在俄罗斯暧昧的支持下自立为国,即便这独立宣言从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煞有其事地实行出入境管制,倒也不奇怪了。

担心“出境”时会有麻烦,明明已“入境”的我们,又急匆匆回到火车站寻找入境处。在空旷大厅中遇到一伙六七人的小分队,大多来自美国,亦是满脸迷惘。带头的女孩在基希讷乌教英语,会说一点俄语。拉了个当地人叽里咕噜一番,五分钟后,传说中的边警真出现了。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杂货店的伙计,穿着便服,绕进带窗口的小屋,找出一叠白色小卡片,心不在焉地往外一推,喏。于是,稀里糊涂间,我们才算正式进入了“德涅斯特河左岸共和国”。

这座城市比传说中的更小。我以为基希讷乌已算萧条,相比之下,蒂拉斯波尔简直好像一座死城,多半也是阴天的缘故,一路上几乎不见行人。整个城市最有人气的地方,竟是位于十月二十五日大街上的邮局。在这里,除了苏维埃风的明信片,你还能找到两种邮票,为国际邮政网络所承认的摩尔多瓦邮票,或者,仅在这个“国家”内通行的德涅斯特河左岸邮票。出售明信片的大婶,抬头见是东方面孔,面无表情地扔出两张国际邮票。“不不,还有那些,”我指了指印有沙俄时期的俄国英雄苏沃洛夫元帅的当地邮票,想留作收藏。她先是一愣,随即脸上竟露出一闪即过的笑容。我不确定德左人对俄罗斯的爱是否真像传说中一般至死不渝,眼前所见,确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前苏联,飘扬着镰刀斧头旗,大街上便可见纪念苏联二战胜利的T34坦克,以德涅斯特卢比为流通货币,市政府大楼前高耸着列宁塑像,甚至,将苏沃洛夫元帅印在自己的邮票纸币上。这里的一切仿佛定格在昨日,好似梦呓。十月二十五日大街的尽头是烈士陵园,以永不熄灭之火,纪念内战中捐躯的军人,不少黑白照片前都摆着花束,这些血红的花瓣构成了阴天中的唯一色彩,让冰冷的墓碑总算有了几分温暖。这是德左人心中的自由之战,摩尔多瓦那边倒低调多了,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场难言之痛罢了。

离开时刚好错过一班火车,手忙脚乱间总算挤上回基希讷乌的小巴。开过跨越德涅斯特河的大桥时我尚在打盹,错过了横店影视城才能看到的沙包袋们,还有戒备森严的层层岗哨。说森严定是夸大了,否则怎么会容我这外国面孔一路无事睡回基希讷乌。两次停车是在边境城市宾杰里(Bendery)市附近,由德左方和摩尔多瓦方分别上车收入境卡及检查护照。他们表现得专业迅捷,大约早见惯了来猎奇的游客。是的,一个莫须有的国,注定了会是一片被猎奇的土地。无论游客还是记者,总能带着早期待好的答案满意离开:如书上描述的一样,蒂拉斯波尔果真是座露天苏维埃博物馆;随乌克兰问题的大热,以“下一个克里米亚”为题的报道亦是迭起;连公投结果都毫无悬念地支持着这样的主题:德左97%的民众支持投入俄罗斯怀抱。然而,即便这是一个以斯拉夫语为主的地区,总还有那么一小簇讲罗马尼亚语的摩尔多瓦遗民,是什么让他们选择坚定地脱离曾经的故国?除了普京开出的高额养老金、低廉的能源,我相信其中总该有别的原因。但就没见有人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不禁又想起那晚同瑞塔的相遇:我们始终未特别提及德左,若将相谈甚欢的跨国友谊搞成目的性十足的政治访谈,未免没劲。但我知道,蒂拉斯波尔这是个注定逃不掉的名字,它终于还是出现在我们的对话之中。“你们去了蒂拉斯波尔?”瑞塔问起我们的行程,自然如实相告。她大约是不能理解外国游客的猎奇心理,不确切地复述了这地名,“那里是什么样的?”

德涅斯特河的那一头,我仿佛在突然间明白了它到底有多远:瑞塔曾数十次往返罗马尼亚,足迹遍布欧洲大部分国家,北美,甚至更遥远的中国,而说到仅两小时之隔的蒂拉斯波尔——“那里是什么样的?”眼前的女孩还年轻,可于大部分摩尔多瓦人来说,这是在二十多年前内战爆发的那一天,他们便已然明白了的罢:可明日,明日已隔天涯。

指南

签证

德左地区无须额外签证,以填写入境卡方式进出,停留24小时以上须通过旅馆在警察局注册

下榻

摩尔多瓦的酒店主要分布于斯特凡大街周边。民宿是接触当地人的最好方式;星级旅馆相对昂贵,但前台大多英语流利,亦能提供更迅捷有效的建议和帮助

美酒

摩尔多瓦以葡萄酒闻名,两大酒窖MilestiiMici和Cricova分别坐落于基希纳乌的西南及东北方向,可通过酒店或旅行社安排参观品酒

美食

LaPlacinte在基希纳乌有多家分店,提供廉价又不失美味的传统菜肴;斯特凡大街上的LaTaifas餐馆以优雅复古的用餐环境著称,是更为正规的晚餐选择

官方网站







































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白殿疯是怎样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chaoqiongq.com/jxnwjp/1374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